语文教学呼唤绿色课堂“绿色”,是植物的色彩,是大自然的骄傲,象征着平静,也预示着希望和活力。现代意义上的“绿色”,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人文精神的象征。而“绿色”一词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化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艺术化的教育,一种将“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统一的教育境界。“绿色课堂”是一种能激发孩子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理想课堂。“绿色课堂”创设的是情感的课堂,开放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人文的课堂。走进绿色课堂,关注绿芽发展,我们将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们试图构建一种能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理想课堂,我们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我们呼唤丰富多彩、独具个性的“绿色课堂”!一、“绿色课堂”——情感的课堂“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如何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试图构建“绿色课堂”,就要求我们教师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情感因素,把自己对于课文、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们度过每一个“四十分钟”。记得在学校优质课评学活动中,我执教了《妈妈的爱》。这是一首满怀深情的诗歌,表现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课文共五个小节,选取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断,虽然所述说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几乎每个孩子都经历过,但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却体现了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我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是因为我从平时的工作中感到现在的独生子女只懂得享受爱,却不懂得回报父母的爱。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谈谈你的父母为你们做过什么事?你帮父母做过什么事?当时是怎么想的”?有一个孩子说:“老师,我以前没有为父母做过什么,总认为他们为我是应该的。今天我懂得了要报答父母,要学会感恩。”这个学生一说完,许多学生都说出自己要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妈妈做家务;给奶奶捶捶背;给爷爷泡杯茶;劝爸爸少抽烟……等等。这时我发现有几位老师在激动地在抹眼泪。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让孩子们在情感的世界里感悟人类最真、最无私的爱。让孩子们懂得不仅要感知爱,更要回报爱。二、“绿色课堂”——开放的课堂有关研究证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发挥教育功能的两个重要因素。”课堂里没有责备、命令、训斥,学生不惧不忧,愉快地从事学习活动,思维才可能开放。“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请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孩子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三、“绿色课堂”——生活的课堂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语文教学又何曾不是生活的阐释!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语文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