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弊端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生物教学,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校万校电脑载”。上课能用上多媒体,特别是生物课,也成为了一件衡量教师本人的能力以及是否是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的确,媒体软件具有图、文、声、像等功能,使用者可以通过多种感官的感觉、直观、形象、生动地学习,在轻松的环境中达到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分析、记忆、掌握和运用。利用多媒体进行生物教学,将使生物课堂电化教学发生新的变革,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和审美价值。但是,从目前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并未达到我认为很好的那种效果,归纳起来,我个人认为,生物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至少存在以下几点弊端。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师生的情感交流受影响。教育在不断的更新,也在不断的适应时代的与时俱进。教学媒体是适应新时代教育的一种手段。不管是哪一科目,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都始终存在,生物也不例外,生物教学不单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课。生物不是无情物,师生更是有情人。我认为,生物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在协调中,教材、教师、学生产生共鸣是情感的突出表现。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艺精良的教师凭借教材,依据教学目标,用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扩大信息传输量,排除教学中的各种干扰,从而使学生学习量增大,并与教师依据教材发出的频率共鸣,与教材内容的幅度共振,当共振不能协调时,教师就立即协调,从而使学生越过思维的障碍,绕过暗礁,通达彼岸。但是,由于多媒体的介入,生物教师注意的是监视器屏幕上的图象,师生之间情感的双象交流,演变成了教师与机子,机子与教师的单向传达与接受,流动在师与生中间的情感被削弱了。如果在学习一篇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生物,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不是比电脑上那毫无感情的录音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吗?而且媒体是绝对的“一言堂”,它不能听分歧意见,也不能发现学生思考上的误区,更不能捕捉学生思想上的灵感的火花。它只能告诉学生结论,并没有传授学习的方法,只能灌输知识,帮助学习,却不能理解亲近学生,教学生会去感知我们身边的生物、去爱我们身边的生物、了解我们身边生物的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这种缺少情感交流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我们知道教学的过程是交流的过程,有切磋和争论才会有提高和进步。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指点迷津,教授方法,学生在争论中学会辨析。多媒体为这种交流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从理论上讲教学效果会更好,但实际呢,教师往往表现为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了自身教学能动性的发挥,处理不好多媒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很少看到我们的生物教师对多媒体展示的画面进行精当的评析,对学生在接受多媒体信息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随机的点拨,适时的诱导,启发学生自己寻找思路、方法和答案。常热衷于热闹、新奇的场面,甚至有时教师在白板很容易写出来的信息,却偏偏用鼠标在多媒体上点画半天,缺少对学生思维深度和强度的培养。在多媒体教学改革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应更多地体现在多媒体软件制作,教学应用理论以及教学设计上,使多媒体真正优化生物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二、只重视先进手段,却轻视先进理念生物学科以培养学生认知自然界的生物、人类身边的生物,了解生物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东西,了解生态平衡对于我立足于地球的重要性为最终目标,这种对生物的的了解养成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的。而在实际生物教学中,我们却经常发现以媒体信息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情况,这完全是违背生物教学规律的。另外我们也看到为追求辅助教学的表面热闹,有的课件采用了大量无关的图形、图像、音频等信息,背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对本课需要达到的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有时为了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新授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