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问题所在,提高课堂效率哈尔滨市第九十五中学:夏冬勇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课堂主体已由“教的主体”变为“学的主体”,以求“教是为了达不教”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原来站在课堂边缘地带的学生要站到课堂的中心位置去主宰课堂,真正地让课堂“一切为了学生”,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数学课堂当然也不例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的功夫主要在课外,要通过精心的备课让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去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是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一)问题如果提出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教师把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简括为特殊认识活动,从而使学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连传统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任务也难以完成。其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由此,教师不得不靠挤占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中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课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往往是在教师的“强制”下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被动发展的结果是:(1)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能适应被动发展的学生就得到发展,不适应的就不能得到发展;(2)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思想受到束缚,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3)以学生的片面发展代替学生的全面发展;(4)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和体验。总之,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个“教师一学生”的单向模式,它的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4.课堂教学密度量小、质差。课堂教学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以分为一般教学密度和特殊教学密度。特殊教学密度指学习新教材所用时间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比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而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后续学习,造成学习效率下降。而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于低层次学习任务的时间又过多,用于高层次创新思维的时间又过少,从而导致出现教学密度量大质差,题海式学习便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更为复杂的是,在学生班额大、差异大的情况下,如果教师过多追求高层教学目标,部分差生就跟不上,出现个体密度量小的情况,如果把过多时间用于低层目标,优生又会吃不饱,出现教学密度质差的情况。这是当前困扰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5.课堂教学缺乏情感。情感发展不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模式的聚类分析发现,当前的课堂教学设计缺乏情感目标和内容。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名目繁多,但基本上都限于书本知识传授这一简单功能,其实质是关于如何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和理论化、系统化了的方法体系,固定化了的课堂教学程序,缺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及心理健康的目标,单调乏味的理性生活成为课堂生活的主要内容,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存在“题海战术”、“满堂灌”等现象,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其具体表现:一是拖堂,由于教师讲得多、讲得细,以至到了下课时间还讲不完,不得不延长上课时间;二是补课,由于课堂效益低,有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