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种群》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识记种群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尝试用数学方法对种群密度进行统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学习了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二、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三、教学难点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四、教学准备课本插图和课件。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课件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出种群的概念。2、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学生讨论回答:都不是。A不是一种;B不是自然区域;C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老师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3、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课件展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讨论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4、课堂练习: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请估算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5、课堂小结:组织学生总结种群的几个特征。并说明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的未来变化。那么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种群数量会怎样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