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主题:《年月日》第一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设计者:李丹郴州市苏仙区栖凤渡学校目标制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对这部分内容提出的要求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又指出:“数学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双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的生活性。2.教材分析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单位学习的继续和延伸,由于这几个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时间单位,所以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教材首先给学生呈现了一幅年历,并把一些重要的节日做了标记,国庆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等,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揭示出将要认识的时间单位。接着教材通过例1又给学生呈现了一张年历,着重引导学生观察2011和2012年的年历,回答一些相关的问题,探究其中存在的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沟通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另外教材还特别安排“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每月的天数。3.学情分析年、月、日这几个时间单位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在理解这些较大时间单位是有一定困难的。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他们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学习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2、知道大月、小月的有关知识并会正确判断大月、小月。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一:观察年历卡,合作,交流探究出年、月、日的关系。评价任务二:学习记忆大月、小月的有关知识,并识记。评价任务三:练习、游戏、讨论、交流,巩固知识,应用提升。学习过程:学习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观察年历导,让学生自觉发现年历的奥秘,从而导入新课。选择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素材,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环节二利用年历表探究新知活动一1、观察2005和2004的年历卡,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观察后完成课本表格2、反馈观察结果。根据学生的发现,教师板书:一年有12个月,31天:1、3、5、7、8、10、12(月)30天:4、6、9、11(月)28天或29天2月(完成目标一)活动二1、介绍大月、小月。每月有31天的叫大月,每月有30天的叫小月,2月比较特殊,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完成目标二)活动三1、“拳头记忆法”。记忆大小月2、还可以编成歌诀帮助记忆:(1)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2)四、六、九、十一都是三十天(同桌合作,记忆)3、游戏。找同学说出生日所在的月份,是大月的男生举手,是小月的女生举手。(完成目标二)知道一年有12个月,以及各月的天数存在的规律。(评价目标一)知道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小月?(评价目标二)掌握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会判断一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评价目标二)环节三、巩固练习反馈,应用提升(8´)活动一:一、判断下列年份是闰年还是平年。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3、2008年(北京承办第29届奥运会)4、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二、我是填空小能手1、一年有()个月,其中有()个大月,有()个小月,大月有()天,小月有()天。2、5月最后一天是()日,9月最后一天是()日。3、2004年,小明连续在外婆家住了两个月,正好是62天,这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