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教育曙光——课改成长经历怀着对教育的梦想,我捧着一颗火热的心踏上神圣的讲台。我把自己青春的激情倾注于我所钟爱的事业上,倾注于孩子们身上。我不知疲倦地钻研教材,费尽心思地备好每一节课,滔滔不绝地讲授,唯恐自己稍有遗漏,就会贻误了孩子们。可是,久而久之,我发现:我把学生带进了“惰性思维”的死胡同。学生懒得自己去思考,更不用说主动学习了。渐渐地,我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产生了怀疑,把书本知识包装后,在传授给学生,如同一个知识的搬运工——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教育吗?这就是我们想要培养的人才吗?我苦苦地思索着、徘徊着。正当我迷茫困顿、踟蹰不前时,一场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浪潮席卷神州大地,像一声春雷,惊醒我沉睡的生命,激荡起孩子们智慧的潜能,更指引着我,在碰撞和磨砺中一步步成长起来。一、课改让我有了新的动力课改前,我的迷茫困顿让我对教师职业产生了倦怠。然而,2003年的课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对教育事业有了新的认识。记得2003年暑假后上班第一天,校长告诉我教一年级。我知道自己将成为学校新一轮课改的实验老师,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惴惴不安的同时,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培训中专家们全新的教育理念,字字句句深入我心,许多美好的设想在我脑海中跳跃着,恨不得马上就付诸行动。终于开学了,带着崭新的教材,带着美好的愿望,我走入了学生们当中。一打开新教材,我和学生们被它美丽的插图、丰富的情境深深吸引。看着学生们拿着新书爱不释手的神情,我不由怦然心动,默默对自己说,一定要倾注所有的智慧和热情,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把学生们这份宝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下去。要想上好课,我首先找到了教参。当我认真阅读了这套教材的教师用书之后,发现它只是给实验教师指明教学目标,对关键地方稍做介绍,其余只是提示,不作硬性规定。在这样一个宽松、开放的大舞台里,我努力创设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学习课改新理念上好课,我又阅读了继续教育的《走进新课程》、《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等几本资料书,发现好的篇、段就把它摘录下来。利用节假日的机会逛书店,寻找新课改方面的刊物。我想,在这样一个宽松、开放的大舞台上,新课改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是一个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也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不再是固守“一言堂”的传统,而是想方设法为学生搭起相互学习的平台,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了。二、课改让我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前辈们给我传授经验:对学生宁可给一个好心,不要给一个好脸。当我带着一张严肃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发现学生在教师面前就是一个唯唯诺诺的接受者。不仅差生在老师面前抬不起头,就连优秀的学生也是惟命是从,教师就是高高在上,学生则:“寄人篱下”。这种现象导致许多学生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而缺少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课堂气氛压抑。师生关系也不是很融洽。学生缺乏自信,特别是开展一些活动时,学生更是表现的手足无措,让人看了心里很震颤。新课程的春风吹来,我觉得应改变自己的作风,变单纯的管制为民主管理,变以前的树立权威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这种民主之风下,学生变得比以前敢说敢做了,个性得到了张扬,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在课堂上找到了自己的发言权,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特别是对班上的学困生,我总是从心理上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正因为这样,我和孩子们的心贴得更近了。以前的班级管理。我虽然也让一些学生参与其中但往往也是布置好任务,他们只是任务的执行者,缺少自己的民主参与。而其他的同学更是只有顺从的份。我们是为了学生,而学生自己最了解自己。树立民主意识观念后,班里的许多事我都教给学生自己管理。而班干部更是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把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不要看他们年纪小,可是本事却很大,关键是老师肯放“权”,只有这样学生们才真正成为了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