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互动课堂促进有效教学襄阳市大庆路小学刘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互动,不仅是教师所追求的,更是学生所期盼的。积极主动地构建互动课堂,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一、以问题激活思维,引发互动。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创设这样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既重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形成悬念,让学生在疑中互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学生的交流、比较判断、归纳,极大的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三个数字的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我想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目的的“灵丹妙药”“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出现了议论纷纷的场景。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有的认为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5米=50分米=500厘米;有的则提出加上元、角、分,可得5元=50角=500分。这时我向学生提问:能否用同一数量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5米=5.0米=5.00米;5元=5.0元=5.00元。关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的问题,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当然,以问题引发互动,一定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可辩性,问题要提纲挈领,要便于学生开拓思维,相互启发,展开讨论。二、以情境孕育情感,创建互动。课堂中的师生、生生互动能充分利用学生个体间不断碰撞的智慧火花和认知结构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思考、讨论代替不必要的分析、讲解,集思广益,通过各种意见的交锋,促进思维灵感的产生。如在“厘米的认识”一课中的两个活动:活动一是估测老师手中的一根吸管的长度,让学生对比自己身体上的“尺”,观察猜想。学生纷纷踊跃猜测。再通过实际测量,看谁估测的最接近?这样,在师生互动的同时,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接下来就请每一位学生拿出一支铅笔或一块橡皮,测出它的长度,记在心里,请其中一位同学举起自测物体让全班同学观察之后估测,看谁猜的准。学生争抢发言,意犹未尽。最后,同样的活动在小组展开。这样以竞猜的形式进行测量与估测的练习,充分挖掘生生互动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空间感,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活动之二是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思考怎样测量易拉罐的周长?独立思考片刻后,学生甲:用直尺转着圈儿量。老师:那你试一试,可行吗?学生乙:用软尺量?老师:好,可是老师没有软尺。学生丙:用软纸。学生丁:用纸将易拉罐裹起来,再测量纸的长度。老师:太棒了!就用这种方法,大家量一量。老师提出的问题,为学生预留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在生生互动,互相启发的基础上,解决了问题,发展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往往由于解法的多样性,不同的学生就有了不同的思考方向,促进了思维的发散。三、在实践中自主体验,促进互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数学知识的编排往往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新知识,或者是原有知识的引申发展。许多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水平,自己去自学、去发现、去再创造。如从不进(退)位到进(退)位;从除尽到除不尽;从加法到乘法又到除法等等。利用数学知识发展的矛盾与联系启发思考,同样能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的学习本能,同样能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空间。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中,当学生编完9的乘法口诀以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因数之间及两个因数和它们的乘积之间有什么关系?思考讨论后,生甲说:每句口诀中被乘数都是9,后一句口诀中乘数比前一句多1,积就比前一句多1个9。生乙说:每句口诀中积的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是9。一会儿,生丙又说:1个9比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