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型作文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海子梁小学李秀琪摘要:新课程的实施已普及全国各地,但纵观目前小学生作文现状,却不容乐观。作文时,很多学生不是觉得无话可说,就是喜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作文大多虚假空洞,新意不够,缺乏童真。作文教学,着实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关键词:新课标;微型作文;素材;写作水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的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为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之下,尽快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途径?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尝试,我欣喜地发现,用写微型作文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长期手脑并用地进行“写“的训练,最后把学生心中的“话”转化为笔下的文字,使学生愿写、能写,从而达到“我写我所见,我写我所想”的理想境界。“微型作文”主要是就作文选材的角度小、内容单纯这一层面而言的,并非单纯地指每篇作文写作字数的少。在传统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日记、周记等记录性作业形式,要求的篇幅较长、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学生观察与记录的兴趣,禁锢了学生想象与创造的热情,违背了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微型作文以“微”著称,篇幅短小,语言质朴,以生活实例为素材,以真情实感为基调,是培养小学高段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场,是促进高段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文化素养的好帮手,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写作教学实践活动的尝试性探究。那么,如何让学生写好微型作文呢?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激发情感,让表达变得自然真实情感是写作最丰富、最真实的活水源泉,是最能够打动人心,增强文章生命气息与人文内涵的“天然养料”。引导学生时刻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事、景,学会采摘生活之树上的片片充满生机的绿叶,选择社会潮流中的颗颗闪亮的珍珠不断地从生活中捕捉素材。告诉学生只有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手摸、耳听、舌尝、心想,才能全面、立体、多方位地感知事物。同时也布置学生根据自己要写的内容,有意识地做好事先的观察。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写日记时才有话可说,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具体,充满灵气、新意,又展示了学生的的个性,富有乡土特色。他们观察风雨雷电,观察一年四季,观察日月星辰,观察花草树木,观察彩霞满天。细心的观察带给他们丰富的写作素材:农村的早晨、盆竹、蒲公英、小蝌蚪、家乡的田野、做标本、打乒乓、放风筝……由于观察细致入微,日记的内容也就真实而丰富。特别是对于高段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情感丰富,天真直率,表达欲强,处于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能力培养的过渡阶段。因此,在高段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师生间和谐、民主的交流与沟通,如班级讨论、小游戏、问题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微型日记的写作构思中,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为依据,让语言表达变得更加自然真实,具有活力。例如在教学完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师恩难忘》这课后,我在课堂拓展环节设计了一个“我想对老师说的话”为主题的小组探究活动。在这个活动之前我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一些课外材料,如歌颂教师的诗歌、抒发对以往教师的思念作品、对教师的生动性描述作品等,以此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引导学生在写这篇微型作文的时候不要局限于对教师的歌颂,可以写写自己内心深处想要对老师表达的真实情感,甚至是想要对老师说的一个故事、一个笑话,或者是分享自己的一份喜悦,诉说自己的一份失落。二、创设情境,让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微型作文的写作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种依托于一定的语言实践情境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如生活情境、想象情境、教学情境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