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说课稿蕨溪中学赵霞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那些年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接下来,我将用八个环节给大家展示说课程序:环节一:教材分析我的课题《那些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中的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为一课时(45分钟)。本节课通过对四首学堂乐歌《送别》、《祖国歌》、《体操—兵操》及《竹马》的学习和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和总结“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以达到培养学生对音乐、对歌唱、对创作的热爱之目的。环节二:学情分析现在的高中生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如果我们选择的教材内容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也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那些留在校园里的记忆--学堂乐歌》这个课题虽离我们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但校园歌曲的产生是离不开学生和校园这两大主体,因此让他们参与其中是很容易的。对于这个课题学生缺乏的不是体验和感知音乐的能力,而主要是缺乏自主、大胆的进行创作的能力与展示的平台。所以我在本堂课中要做的就是怎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尝试创作学堂乐歌并给学生提供展示创作成果的平台。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与实践,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环节三:教学目标分析以音乐课标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送别》、《祖国歌》、《体操—兵操》及学唱《竹马》去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环节四:教学重、难点分析以学习“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为教学重点。运用“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为教学难点。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与展示。环节五:教法分析在采用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后,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本节课我充分合理利用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运用趣味教学法创设情境为上课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2.利用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模式,为小组学模式制订了激励机制。合理、公开公平地记录为每个小组的表现。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力地将视和听结合起来,这样大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了注意力,从而也大幅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加大了课堂的信息1容量。环节六:学法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很重要,学生不但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而且还要通过对比聆听、思考并总结知识、尝试填词创作及展示创作等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品味。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模式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最终进行创作与展示。环节七:教学过程一、导学—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音乐《我们都是好孩子》,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充分营造上课的氛围上课师生问好后请学生再欣赏一段《同桌的你》的视频,然后设问:1.这两首歌主要流行在什么地方?属于哪种类型?2.你还知道哪些校园歌曲?(各小组把答案写在小纸板上,再举手回答。)通过学生的回答,再设问进一步为学生设下悬念:3.你听过一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吗?并播放歌曲《送别》的音乐视频,引导学生穿越历史走进一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二、悟学--新课教学新课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为此我分为了四个版块进行:版块一:学堂乐歌的概念和主要代表人物通过教师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