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的一个方针。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做到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抓住我校的小班特色,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适合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机会,并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感受成功的快乐。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与万物为友。解放了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陶行知语把学习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解放了空间,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进行一年级《10以内的数的练习》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他们熟悉的教室,要求他们说一说我们的教室有什么,有多少?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了教室里有6盏灯、2扇门等数学问题。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已身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在一年级下册《统计》一课中,教材练习题中是统计抛20次花片哪面朝上的情况、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和家庭人口情况。我针对我校的校园实际对练习进行了改动,因为我校有一个小气象站,平时学生对这个就比较感兴趣。还有一个科学探究园,里面有方轮自行车、空气琴等科技设备,这些都是小学生们所喜爱的。因此,我利用学校小气象站引导学生统计天气情况;科学探究园引导学生统计喜欢活动项目的人数,使学生的统计变得更贴近生活,更富有现实意义,学生也更乐于参与,扩大了认识的眼界,发挥了学生内在之创造力。二、提供操作机会,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陶行知语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操作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除法有些难理解,对包含分和平均分有些模糊,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了两种分法的练习。我在教学《认识除法》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分小棒等,学习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不过,仅仅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分,最后的结果只是机械性地操作,对两种分法对比还是不够清晰。在教完包含分,教学平均分时,我做了一些改动,书上是有8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候,每只猴能分几个?我在教学时,把表示8个桃的圆片纂在手中,问:把一些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想知道每只分几个,怎么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每只小猴分一个,剩下的在一人一个,直到分完。自然地完成了平均分的过程,和包含分的每2个2个的分有了一个清晰的对比,对两种分法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加深。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地不尽。一校园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真教育是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