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倍的认识”案例评析周一早上,我给本组数学教师上了一节教研课——《倍的认识》。整节课中,我激情投入,孩子们也学得神采奕奕。反思自己的课堂,发现有如下几个闪光点:一、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乐学。“倍的认识”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我和孩子们首先从背7的乘法口诀引入对口诀时我注意到个别孩子有紧张情绪,有个别孩子在东张西望。我说:“今天我们二年级的数学老师来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高兴吗?”孩子们大声地回答:“高兴!”“好啊,那我们就要像平时一样,眼睛看着老师,跟上老师的思路,好不好?”“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起立!”“老师好!”“孩子们好!”[评析: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却是组织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简单的开场白,一开始就分散了学生对听课老师的注意,把孩子们的目光全部吸引到执教教师身上,一声“孩子们好”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缓解了孩子们的紧张情绪。]师:现在我请三个女孩子上讲台来。再请六个男孩子上来。女孩子站一排,男孩子站一排。男女同学互相对齐。你发现了什么?生1:男同学比较多。生2:男同学正好多了3个。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多出来的是哪3个呢?(生上来指。)这么说男同学的人数里正好包含着几个女同学的人数?(2个)我们就说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大部分声音说1倍,有小部分说2倍)[评析:虽然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倍”,但孩子们并非一张白纸,关于“倍”他们或多或少地有过接触,每个孩子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师:真了不起!你们说出了一个“倍”字。像这样,男同学人数里包含了2个3,我们就是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新的知识“倍的认识”(板书)。师:现在,请孩子们认真看着老师,看看老师画了什么?生:两个苹果。师:第一行老师画了两个苹果。继续观察。生:第二行画了4个苹果。师:还可以怎么说?生:第二行的苹果是第一行的2倍。师:对!说得太好了。再观察,(又画上两个苹果)现在谁是谁的几倍呢?生:第二行的苹果是第一行的3倍。师:哦,到底是不是3倍呢?我们一起来圈一圈,看一看。(把第二行苹果两个两个地圈起来)原来呀,第二行有3个2,所以我们就说第二行苹果数是第一行的3倍。[评析:3个2是学生原来认识的知识点,现在转化成“倍”的说法,从现场画图进行数形结合,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二、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让孩子爱学。(一)直面教师的错误。当孩子们口头说出谁是谁的几倍后,我在黑板上板书:()是()的()倍。由于我的粗心,把“是”字写成了“的”字,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我解嘲道:“看,老师真是太粗心了,把这么重要的一个字写错,你们可不要学习老师的粗心哦。”孩子们笑了,我继续说:“不过,老师自己发现了错误,并勇敢地承认了,最后还自己改正过来,你们要不要鼓励一下冯老师呢?”孩子们会意地鼓起掌来。我微笑着接受孩子们的掌声,说:“知错就改的孩子还是好孩子。”[评析:一个教师如果能放下成人的面子向孩子认错,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我相信,下次孩子们面对其他孩子课堂上的错误就不会带着嘲笑的成份了。](二)学生出错也不怕。当孩子们画第二行小棒数是第一行的5倍时,我提醒:“怎么画第二行的小棒才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第一行的5倍呢?”我请了特别活跃的小强上来板演。当他画完,我问:“孩子们,他画对了吗?”生:“对了!”师:可是我对他画的小棒有一点点不满意,谁能猜一猜,我为什么不满意呢生:他画的小棒离黑板边太近了,看不出来是第一行的5倍。师:嗯,你说得有道理,除了这一点,我还觉得有一些不满意。谁再大胆猜猜小强可是个非常乐意接受教育的孩子哦。我们猜出来了,他还应该感谢我们呢。生:小强画的第二行小棒太长了,而且是越来越长,看起来不像是第一行的5倍。师:你的意思是说第二行小棒既然是第一行的5倍,第二行的每一个3根小棒就要画得和第一行的3根一样长,是这样吗?生:是的。师:(对着小强)你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让我们感谢回答问题的同学,更要感谢小强同学,是他的错误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要画图表示第二行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