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松鼠》教学设计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1.猜谜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条谜语,听一听,想一想,你猜到了什么?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忙忙碌碌采松果,跳上跳下树上待。(生说是松鼠)2.两次完成课题师:猜对了,和老师一起来写这两个字“松鼠”。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样的松鼠?(生:活泼、可爱、好玩、有趣-----)同学们的词语可真丰富。今天有一只小松鼠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它就是那只松鼠,板书:“那只”。齐读课题。究竟是哪只松鼠给作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5页,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我”和松鼠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校正读音。3、师:我请几名同学接读课文,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文字里的味道来。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课文写了我梦松鼠、逮松鼠、放松鼠、又和女儿一起说松鼠的过程。(生汇报后同时板书:梦、逮、放、说。)3.简单渗透倒叙方式。师: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应该是:逮、放、说、梦,而课文却把故事的结果放到开头先写出来,然后再回过头来叙述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一种叙事方法,称为倒叙。(板书:倒叙。)师:课文为什么用这种叙事方法写,这种方法究竟好在哪儿呢?让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连续好几个晚上,我都梦见了那只松鼠。师:当你读到这句话时,你想提什么样的问题?(预设)生:想知道那只松鼠与我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生:我为什么梦到那只松鼠,它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师:是呀,作者为什么对那只松鼠如此的牵挂?那只松鼠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这些问题引起我们的注意,激起我们强烈的读书兴趣,这就是倒叙写法的妙处--巧设悬念。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难忘的逮松鼠的过程。三、阅读文本,感悟体验(一)走近自由自在的“那只松鼠。”1.学习第四自然段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是一只怎样的松鼠?生:哦,原来是一只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小松鼠。师:究竟什么样的松鼠让作者如此喜欢呢?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生:我先是看到路对面树干上有个灰褐色、毛茸茸的圆球在跳动,于是便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可是还没等我接近,那个圆球就“嗖”地一下蹿上了树梢。师:难怪作者说,这是一只“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小松鼠。师:这样的小松鼠只有一只吗?生:不是。师: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生:“顷刻间,我忽然又发现周围的一棵棵树上,几乎都有几只松鼠在跳动觅食。”师:看到这么多松鼠你有什么想法?生1:想伸手摸一摸。生2:想捉一只来玩一玩。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捉捉松鼠吧。请你快速读读后面的内容,用“--”画出“我”捉松鼠的句子,再用“-”画出松鼠躲的句子。画完后,同桌间互相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一句是对作者的描写,一句是对小松鼠的描写。师:你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那我们先来看看写作者的句子。(指名读)读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生1:我感觉松鼠很难抓。生2:我感觉作者抓松鼠抓得很辛苦。师:什么样的松鼠这么难抓呀?(自由读)边读边体会,看看你又能感受到什么?生1:我感觉松鼠很调皮可爱。生2:松鼠很敏捷,把作者累坏了。生3:我感觉松鼠的动作很轻。教师小结:这可真是一只“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小松鼠。师:现在咱们完整的看这一部分(出示完整句子,“我兴奋无比??逃之夭夭”)同桌两个人一人读表现作者的句子,一人读表现松鼠的句子。同桌间试着读一读。师生配乐读师:孩子们,作者最后是动用了网袋才算是抓住了一只。捉到松鼠后他是什么心情?文中有一个词表达得特别准确。谁找到了?生:异乎寻常的高兴。师:你找对了,那我为什么会“异乎寻常的高兴?”生1:因为松鼠很难抓,我终于抓到了。生2:可以满足女儿的愿望了!(二)走近失去自由的“那只松鼠。”师:作者这样大费周折抓到的松鼠,怎么会又放了呢?大屏幕出示:“但是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祈求……”师:“什么是古怪”?作者认为松鼠什么样才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