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导学案●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课标解读1.通过阅读“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多发区”表,使学生掌握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2.通过综合分析和对比差异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地域环境特点,学会分析不同自然灾害多发区的主要灾害类型形成、发展、分布的主要环境原因。●新课导入建议由于世界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灾害,再加上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同,因此各地遭受自然灾害损失的程度也有很大不同。我国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复杂而独特,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发展、类型与分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一些自然灾害多发区域。●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68~6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多发区”;②看教材P69~70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并完成[思考交流]1;③看教材P71填写[自主预习]中的“知识3、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并完成[思考交流]2;④看教材P7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4、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⑤看教材P72~7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5、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步骤6: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步骤5:教师通过[例2]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灾害类型及成因”。⇐步骤4: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步骤3:教师通过[图表活动解读]教材P69图3-3和[例1]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我国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原因”。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我国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原因以及自然灾害的多发区。2.了解黄淮海平原区、东南沿海区、黄土高原区、川滇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并能1.我国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原因。(重点)说明各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2.黄淮海平原区、东南沿海区、黄土高原区川滇地区主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重点)知识点一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多发区1.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及其灾害类型灾害类型多发区干旱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滑坡、泥石流西南山地、青藏高原东南部暴雨川西山地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太行山区、江南丘陵沙漠化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宁夏、河西走廊低温冷害东北平原、青藏高原2.我国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原因(1)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类型多。(2)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陆地灾害与海洋灾害都有发生。(3)季风气候(4)板块交会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5)人口分布、经济水平地区差异明显。知识点二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1.主要灾害:水旱灾害和地震。2.灾害环境(1)水旱灾害气候: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年际变化大。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多洼地。(2)地震地震带:位于郯城—庐江地震带和河北平原地震带。人口经济: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3.其他灾害农作物病虫害较多,沿海地带有台风灾害等。思考交流1.除降水因素外,导致黄淮海平原旱灾多发的因素还有哪些?【提示】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存在水污染,部分水资源难以利用。知识点三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1.主要灾害:洪涝、地震、台风等。2.灾害环境:东南沿海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灾害损失严重。(1)洪涝灾害本区地处东南沿海,受夏季风或台风影响,暴雨较多,再加上沿海地区地势低平,因此,洪涝灾害多发。(2)台风本区既是全国受台风影响最强、最频繁的地区,也是全国风暴潮频率最高和灾害损失程度最严重的地区。(3)地震本区正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其中以台湾省最为严重,广东、福建两省次之。2.东南沿海地区一旦发生灾害,灾情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东南沿海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知识点四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1.环境特点(1)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本区东部、南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