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大气污染二、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1.NO(1)物理性质①色、态、味:无色、无味气体②密度:比空气略大③溶解性:难溶于水④有毒,NO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缺氧中毒(同CO)(2)化学性质还原性:2NO+O22NO2(检验NO的反应)(3)NO的生成N2+O2放电或高温2NO3NO2+H2O2HNO3+NO2.NO2(1)物理性质①色、态、味:红棕色刺激性气味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大③溶解性:易溶于水④毒性:有毒(2)化学性质3NO2+H2O2HNO3+NO(3)NO2的生成2NO+O22NO23.雷雨发稼N2O2,闪电NOO2NO2H2OHNO3土壤氮肥(可溶硝酸盐)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1.空气中SO2和NO2的主要来源(1)燃料的燃烧和矿物的冶炼(2)汽车尾气2.SO2和NO2的危害(1)直接危害人体健康(2)形成酸雨,危害更大(3)NO2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3.防治酸雨措施(1)开发新能源(2)对含硫燃料进行脱硫处理。1.对于NO2通入水中的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NO2是氧化剂,水是还原剂B.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3molNO2参加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2molD.VLNO2溶于水后,剩余气体V/3L答案A解析根据反应分析,只有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所以,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3molNO2反应转移的电子为2mol,剩余气体的体积是NO2体积的1/3。3NO2+H2O2HN失去2×e-O3+N得到2e-O方法技巧(1)转移的电子数等于升高或降低的总价数,而不是两者之和。(2)判断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要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变化,判断氧化剂、还原剂要看元素化合价是升高还是降低。2.盛有18mLNO2、O2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剩余3mL气体,则O2的体积可能为多少?答案6mL或1.8mL解析分析剩余气体的可能性,设V(O2)为反应的O2体积。(1)若O2过量:4NO2+O2+2H2O4HNO341V(O2)=V(NO2)或V(NO2)=4V(O2)4V(O2)+V(O2)+3mL=18mLV(O2)=3mLO2总体积=3mL+3mL=6mL(2)若NO2剩余:3NO2+H2O2HNO3+NO9mL3mL4NO2+O2+2H2O4HNO341V(O2)+4V(O2)+9mL=18mLV(O2)=1.8mL误区警示NO2与O2的体积比大于4∶1时,NO2过量,但剩余的气体却是NO,解题时应特别注意。备课资源向盛15mLNO气体、倒立于水槽的试管中,通入O2,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3mL,请问通入的O2体积可能是多少?答案9mL或14.25mL解析此题属于混合气体与水反应的计算,应分类讨论NO、O2分别过量时的情况。(1)若NO过量,则剩余NO为3mL.4NO+3O2+2H2O4HNO34mL3mL(15-3)mLV(O2)V(O2)=9mL(2)若O2过量,则剩余3mL为O2。4NO+3O2+2H2O4HNO34mL3mL15mLV(O2)-3mLV(O2)=14.25mL方法规律可用电子守恒法计算①若NO过量,则由电子守恒知:4V(O2)=(15-3)×(5-2)V(O2)=9mL②若O2过量则由电子守恒知:4(V(O2)-3)=15×(5-2)V(O2)=14.25mL。备课资源将装有50mLNO2、NO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于水槽中,反应后气体体积缩小为30mL,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体积比是()A.5∶3B.3∶5C.3∶2D.2∶3答案C解析设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为x。差量法:3NO2+H2O2HNO3+NO△V3mL1mL3mL-1mL=2mLx50mL-30mL=20mL=x=30mL则原混合气体中NO为50mL-30mL=20mL所以:V(NO2)∶V(NO)=30∶20=3∶2方法规律根据化学方程式,运用差量法进行计算。3.空气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为改善空气质量而启动的“蓝天工程”得到了全民的支持。下列措施不利于“蓝天工程”建设的是()A.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止SO2污染B.实施绿化工程,防治扬尘污染C.研制开发燃料电池汽车,消除机动车尾气污染D.加大石油、煤炭的开采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量答案D解析石化燃料属不可再生资源并且它们的燃烧过程都会生成对大气产生污染的有害气体,如SO2等,因此不符合“蓝天工程”的要求。技巧点拨对于环境的治理,要从根本上解决,则需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在答题时要从这一点出发去考虑分析,就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结论。1.最新的研究表明: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法可快速改善SARS重症患者的缺氧状况,缓解病情。病毒学研究同时证实,一氧化氮对SARS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下列关于一氧化氮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B.常温常压下,一氧化氮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直接化合C.含等质量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