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公开课交流材料如何上好《长方体体积》教学公开课王兵二〇一三年六月十七日如何上好《长方体体积》教学公开课这学期,我们五年级数学进行了同课异构的公开课教学,课题确定为《长方体体积》。对于如何上好这节公开课,我们三位教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就有关问题做如下阐述。一、课前准备充分。长方体的体积这一内容,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公式容易记住,但知识是如何生成的,并不是那样浅显易懂的。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它为今后学生学习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注定以直观性教学为主导,我们让学生特意做了一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有1厘米和3厘米的,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维,学生就产生了极大兴趣。二、课堂教学注重“猜想——动手操作验证——探究”的过程。我们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导入新课我们都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物体,再现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地令学生体会到物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接着学生分组演示用3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那么长、宽、高会有怎么样的关系呢?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自己动手分组操作拼长方体、填写报告单,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让学生自主地去感知、观察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小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的验证得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在整个活动中我向学生们渗透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们要通过猜想——操作实验——论证去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让学生在发现—验证—解释中体会数学,探究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数学公式,还知道了应该如何独立思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通过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探究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时,也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从求长方体体积入手,让学生从长方体中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体,不仅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还建立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学生在一次次交流互动的冲击下,矛盾得到了释疑,观点得到了支撑,思维得到了飞跃,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真正成为孕育人才的沃土。三、巩固练习要及时、精炼、适当。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倒出来后,实际运用必不可少,因此巩固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也是教者的理想,学者的心愿。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学生只有清楚地弄明白各个知识点,才会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应用自如。由于前面环节使用的时间较多,巩固练习就要及时、精炼、适当。通过这个练习锻炼学生综合应用、应用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缜密思考的习惯。巩固和应用公式的同时发现新方法,渗透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培养创新思维。然而,我们三节课后也存在不足,在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教师没有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而是自己急于求成总结了。另外,最后为了完成每日一题,有些拖课,因此时间的调控上还有待提高。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创造的火花,把课堂变成人人参与,思维碰撞的空间。二〇一三年六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