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县实验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年级:五年级科目:语文整理人:杨胜新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计划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3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正确书写“召集、商议”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3、口语交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4、学习缩写。教材分析重点1.掌握教参指定的生字词,会读会写。2.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3.体会动作描写的写作效果。4.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故事中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形象与品质。5.通过对古典文学的阅读,感受文中人物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难点1.把握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重点在《将相和》。2.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3.对于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猴王出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建议18将相和教学目标:1、认读“璧、诺、怯”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教学准备:了解战国时期的有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我国古典名著中的故事?(生交流)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史记》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2、释题: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二、预习探究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质疑,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1事?(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2、理清脉络,概括段意。(1)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三、合作交流,品读体验1、指名读第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起因、过程、结果是怎样的?生汇报交流: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智勇斗秦王。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2、默读第一个故事,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3、学生交流,师相机引导。(1)“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生交流:从百官都不愿意去,而蔺相如却挺身而出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勇敢的人。)(2)“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3)“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师出示这两句话: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蔺相如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你能通过你的读来表现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吗?(生感情朗读,生评价。)4、师: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四、拓展延伸: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五、板书设计:19草船借箭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2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