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三则》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积累一些实词,如“诸、丧、食、啖、危坐”等。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3.理解故事的深刻哲理,学习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教学重点:对故事寓意的探讨、理解。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品味寓意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教学PPT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闻事件导入新华社曾有这么一则新闻:浙江台州路桥区一陈姓老板酒后丢了15万现金,餐厅保安等失主到凌晨四点。陈先生从失而复得的钱中抽出两万元作为酬谢被拒绝。为这事儿,这名保安即将结婚的女朋友被气跑了。你怎样评价这位保安的行为?二、介绍背景。三、学生自读课文,圈出拿不准的字。PPT出示易读错的字,正音。四、齐读课文五、互读互译课文。1.交流有疑问的字词句。2.重点字词检测。六、有感悟地朗读课文。七、分析人物形象。1.找句子。2.体会人物形象。3.明确:子罕:清廉,洁身自好饥者:有骨气和尊严许仲平:不取不义之财,高度自律4.说一说,这三则故事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人有其宝》:叙事取舍与语言描写精当《嗟来之食》: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许仲平义不苟取》: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八、议一议,这三则故事分别告诉我们什么?《人有其宝》告诉我们“不贪”比金玉更宝贵。《嗟来之食》启示我们:做人要有骨气,不应轻易接受别人的施舍。《许仲平义不苟取》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自己的东西不苟取。九、说一说。1.学了《人有其宝》后,谈谈你以什么为宝?2.你如何看待《嗟来之食》中那位不受施舍的饥民?3.学了《许仲平义不苟取》后,你认为许仲平是否迂腐?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