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二、“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毛泽东在1956年说: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这样说?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1.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邓稼先邓稼先,安徽人。1948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1950年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中国的奥本海默”)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邓稼先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邓稼先钱学森钱学森,我国现代科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主攻航空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1.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2.“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①.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1.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2.“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①.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64年,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核导弹试验,图为钱学森(右一)与聂荣臻(右二)等在现场看到导弹飞行正常时的情景。1966年10月27日,聂荣臻、钱学森、张震寰、李觉等在核试验现场留影。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1.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2.“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③.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长征一号”“东方红一号”“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1988年3月7号,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实用通信卫星。1988年3月7号,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实用通信卫星。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1.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2.“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③.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④.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杨利伟出舱瞬间航天英雄杨利伟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二、“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2、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二、“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袁隆平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全国范围内空前的粮食饥荒,使他走上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杂交水稻杂交水稻自推广至今,全国已累计种植30多亿亩,增产粮食3.7亿多吨,创造经济效益3700多亿元。我国耕地减少了442.6万公顷,而粮食产量反增加了16058万吨,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创造的这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确保了中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惠及全世界。建国后,我国科技发展迅速的原因:1、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投入;2、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回国参与建设;3、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一、60年代的科技成就1、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1964年,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3、1966年,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二、70年代的科技成就1、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2、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下列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全国人民楷模的人物,其中为我国的核武器的研究做出了贡献的是()A.焦裕禄B.王进喜C.邓稼先D.袁隆平2、被杨振宁称为“中国的奥本海默”的是()A.华罗庚B.钱学森C.赵忠尧D.邓稼先3、20世纪60年代,大大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原子弹、导弹和氢弹研制成功C.周恩来在万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