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的起步》新课讲知教案主备内容二次备课(备课人:________)【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取得的成就。(3)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和意义。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排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通过引导学生观赏小组展示、对比图表、查阅相关资料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3)运用小组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4)通过联系家乡汽车工业──“一汽”的发展,帮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更好地了解建国后中国经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5)通过问题设置,逐层引导,培养学生在思索中获得提高。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2)通过对家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发展历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激发学生为建设家乡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积极风貌。(3)使学生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教学重点】1/6(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2)第一部宪法的颁布。重点突破:(1)通过课前导学,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式学习。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编排历史短剧“一五计划的背景”、设置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如: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产业结构及如何加快经济发展等问题的设置突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内容是当时中国正确的选择。(2)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查阅的资料及学生的小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民主法制建设也在进行当中,因而才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教学难点】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难点突破:指导学生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情景再现,从中体现宪法制定的简要过程;同时,播放相关影音资料,渲染气氛,化解年代久远给学生带来的生疏感,使学生理解宪法中对于国家政权性质、政治制度的规定,化解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语示例一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建国初期,面对我国十分落后的工业,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实现工业化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全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伟大事业。那么,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工业化的起步》一课。(二)新课教学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教师分析】同学们,我们在前边学习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经济的内容。从1949年到1952年,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经过三年时2/6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但是,我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连印度也不如。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主席当时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那么,怎么样改变这种情况呢?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段内容看一下,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板书]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学生看书]……[教师要求]请大家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复述一遍。[学生复述]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教师讲解]要讲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必须提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1952年即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