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月夜无伴,寂寞却如蛛丝围困躯体;月夜无友,希望却如星火脆弱无力;无友,月夜却如黑夜一般漫长,愁煞人…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竹柏影也。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者耳。苏轼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欣然:高兴的样子遂: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词语:句子: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再读要求:扫清阅读障碍,理解关键字、关键句精读要求:与文本对话,披文入情,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你从哪里可以看出?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的感觉精读要求:与文本对话,披文入情,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思考: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欣然—无与为乐—遂—亦—相与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欣喜-失落-激动-兴奋-闲适-达观)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精读要求:与文本对话,披文入情,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思考:5、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他们的心境如何呢?请划出相关语句,并结合写作背景,说出你的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只得咀嚼、领略。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闲闲”人?”人?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闲闲”人?”人?闲情雅致闲情雅致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通达乐观通达乐观闲闲苏轼,我想对您说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此时此刻,想对苏轼说些什么?请用你认为最美的语言表达你此时的感受。体悟提升:背一背练习(两题选择一题练习完成)1、阅读苏轼生平,选取苏轼一首诗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进行深入研读,并将它改写在一篇散文。2、阅读苏轼生平和部分作品,以《我所知道的苏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随笔。要求引用苏轼诗词进行抒情或议论;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人生固有风雨,通达纵览风景。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