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在哪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8页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目标】1、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在体验从“形”到“理”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活动中,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借助苹果的“形”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理”,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借助苹果的“形”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理”。【教学准备】卡片、课件、小白板等【教学过程】一、播放短片,引出课题(一)播放小短片,让“苹果”走进课堂。(二)师生谈话,引出课题:苹果在哪里。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一)激趣设疑,感知定律1、分组比赛,导向问题。35×8+65×8100×8这两道算式有联系吗?“35×8+65×8”有没有更快的计算方法?2、小组讨论,寻找方法。3、师生交流,巧设苹果。(1)小组汇报,展示方法的多样性。(2)巧设苹果,理解算理。35×+65×表示:35个+65个=100个135个8+65个8=100个8=(35+65)个8思考:苹果可以是35或65吗?8是这道算式中的什么数?(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1、生生互动:找朋友。(1)学生把配对成功的两道算式展示黑板,并找到算式中的苹果在哪里。(2)通过“找朋友”引出字母公式。a×c+b×c=(a+b)×ca×(b+c)=a×b+a×c思考:用字母表示还是用数字来表示更能概括出具有这种特征的算式?2、引出定律,明确特征。引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乘法分配律”。思考:你能用语言来描述乘法分配律吗?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三、激活思维,应用规律1、金睛火眼,找“苹果”。(25+100)×4=25×4+100×43×23+57×3=(23+57)×38×45+8×55(83+17)×242、仔细推敲,我来判。(1)2×(6+5)=2×6+5()(2)(25+7)×4=25×4+7×4()(3)35×9+35=35×(9+1)()3、能否简便,我看准。45×9+55×867×4+33×4(100+2)×234、细心审题,我能算。18×6+42×645×139+61×45(125+8)×8103×122思考:哪些算式合起来算简单,哪些算式分开算更方便?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一)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二)知识延伸:有一位同学在他的作业本的姓名栏上写着:木×(1+2+3).你们知道这位同学的名字是什么吗?聪明的孩子们,请开启你的智慧大门想一想吧。板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