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学习目的1.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种类及特点。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4.学习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内容的写法。学习重点、难点1.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2.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热身:加点字注音弗之怠()硕()师叩()问稍将()辞色负箧()曳()屣()僵劲()被()绮()绣主人日再食()二、走近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为总裁官,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等。他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朝廷上祭祀、诏谕、封赐等文章,大多由他执笔他的散文以传记文较为出色,善于通过人物言谈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形象鲜明,文字简洁。寓言体散文集《燕书》与《龙门子凝道记》在当时也有较大影响。三、写作背景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辞仕。第二年,宋濂至应天朝见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四、关于“序”“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的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或给人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五、知识清单(课堂练习)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2)同舍生皆被绮绣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以(2)之(3)至(4)中(5)患(6)从(7)而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3)主人日再食(4)天大寒(5)色愈恭,礼愈至(6)媵人持汤沃灌(7)尝趋百里外(8)卒获有所闻4.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1)腰白玉之环(2)不敢稍逾约(3)主人日再食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录毕,走送之3.余因得便观群书4.既加冠5.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6.援疑质理7.俟其欣悦8.主人日再食9.略无慕艳意10.余则缊袍敝衣11.媵人持汤沃灌二、文本探究文章先写自己年轻时求学时求学之难。开头点明“”,为全文定下基调。但因“”,便与“”形成了突出的矛盾。于是,只有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写出了作者在艰难情况下学习的勤奋。然后写自己求师的艰难。这种艰难又包括三种情况:①。要“”,要“”、“”,“”。可见拜师的诚恳和求学的执着。②,要“。,,。”③。吃饭时,“”,身上穿的则是“”,与同舍生的豪华生活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样,作者通过写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是为了。同时作者有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写起,读来觉得更加朴实真切,让人易于接受。三、主旨感悟作者通过写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并表达了之情。四、背诵全文五、补充阅读(《送东阳马生序》未选部分)今虽耄老⑴,未有所成,犹幸预⑵君子之列,而承⑶天子之宠光,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⑴〔耄老〕年纪大。⑵〔预〕参与。⑶〔承〕承受,接受。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⑷于余者乎?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⑷〔过〕超过。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⑸日有廪稍之供⑹,父母岁有裘葛⑺之遗,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⑸〔县官〕这里指朝廷。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