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整合——诌议“整体观视野下”的小学高年段学生语言实践摘要:小学高年段学生的语言积累运用能力的提升需要多维度的策略支持,仅依靠每单元的口语交际课的话从时间和范围上说都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高年段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更加自然、高效的发展,必须从整体观出发,把握课内外两个阵地,用一种整体联系的视角重新建构学生的语言习得。关键词:高年段整体观课内外语言实践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在表达交流的维度中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公民素养的养成十分重要。因此,作为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单位——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高年段的语文教师更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素养。一、两得其所——语言实践能力的养成需要从“整体”把握1、学生观小学高年段的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所以其语言实践的起点和要求应该满足他们的年龄层次需求、情感体验需求,必须进一步放宽视野。2、现实观在小学高年段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语言实践中师生互动指向不明。从师生互动来看,缺少明确的目的与指向,缺少学科特质的对话,缺少与课堂整体目标之间的配合,从而仅仅成为传递新课程理念的一种形式。(2)语言实践素材呈现“孤立”。或是教师的严重只有教材,依托单元练习中的素材开展语言的定势训练;或是铺展过大,让语言实践沦为七嘴八舌的读资料。(3)语言实践行动的延续性缺失。课内的语言实践由铃声开始听铃声落幕;课外的语言实践必须踏出校门“四海遨游”。一道校门隔开的不是学校与社会,而是语言实践的开始与延续。3、整体观“课堂是一个整体”,从夸美纽斯创设的班级授课制到现代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探索,整体意识很早就进入教育界的视野,在语文界尤为重视。整体观是指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的结构和各组成部分(要素)的相关度,实现系统的整体最优化组合,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应。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合理的整体功能大于各构成要素功能机械之和。其典型的特征是系统的、融合的、远视的。这种认识方法虽然对一些“细微末节”的深入钻研漠然视之,但却能从宏观整体上把握事物整体的结构及运行规律,从而对局部起到宏观统领的作用。而2011版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小学高年段学生应该在口语交际中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这正是学生自主自觉的语言活动暨语言实践的本质体现。这些语言实践的落实必须依托于整体观视角对于语文学习重新审视、建构。二、雪中送炭——从“整体”把握,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1、课内“整体”架构(1)理论依托2011版新课标中对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渗透语言实践的理念。(2)策略建议A阅读教学中的板块安排把语言实践的训练作着重考量,适当安排口语训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彻底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时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有机的师生交互中获得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B课堂实施中的生成评价进一步倾向于关注和改进学生语言表述,从朗读的表情达意中训练,从问题的讨论回答中训练,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言实践发展的资料,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从正面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语言实践的自信。C班级活动中的多元情境让学生的语言实践拥有更加宽广的舞台。把每一周的班队活动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语言实践可以在一个更加轻松自主的环境中尽情施展。24节气朗诵会、新闻连连看、历史我知道、说说我们的民族等活动都可以为孩子的语言实践创设情境,让孩子们的语言素养习得更加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