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会活动《淘淘做客》一、设计思路:作为幼儿园教育,幼儿社会领域的文明礼貌行为的培养和建立,是一重要的学习内容。幼儿年龄幼小,社会经验少,生活环境优越,娇生惯养,在家里大多数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儿童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合作的条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道德认知没有建立起来,道德情感还处于似是而非的状态,因此我结合孩子的需要和纲要的要求,设计了这个活动《淘淘做客》。从教育价值上来看,设计文明礼貌教育,与人友好的课程,对大班幼儿是及时的、必要的,可以调整幼儿的不正确的行为,规范幼儿交往中的言行,在活动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二、活动目标:1、了解做客过程中的礼貌用语及正确交往作为,并能恰当运用。2、能大胆的交流和表达应怎样做个有礼貌的小客人。3、在活动中体验做文明礼貌小客人及与人交往的乐趣三、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做客过程中的礼貌用语及正确的交往行为。难点:能正确运用与表达做客的礼貌用语及正确交往行为。四、活动准备:图片若干五、活动过程:(一)组织幼儿的谈话,梳理幼儿已有的做客经验。提问:1、你去别人家做过客吗?去谁家做客?和谁一起去的?2、做客的心情怎样?都干了些什么?(二)师: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淘,他和他的爸爸、妈妈去刘叔叔家做客,一进门,没和刘叔叔打招呼、也没经过刘叔叔的同意,就拿出两本书看,取出刘叔叔柜子里的汽车玩儿。(这个环节中给孩子们展示了淘淘做客的不文明表现:1、不和刘叔叔打招呼2、不经主人同意动主人的柜子和玩具,通过不文明行为,让幼儿去认识、分辨。)把材料中妈妈的表情讲出来,妈妈看到淘淘的表现羞红了脸,想制止又不好意思。师:小淘淘玩了一会儿,发现刘叔叔和爸妈一起喝水、谈话,淘淘一边吃糖,不时打断爸妈的话,糖纸扔得满地都是。提问:假如咱们班的小朋友会不会这样?(师:老师也相信小朋友们不会。)师出示第三幅图,提问:谁认为妈妈生气了?师:爸爸妈妈急得不得了,脸上火辣辣的,小淘淘依然不管别人,把好吃的都拉到自己跟前吃,爸爸急得赶紧拿起盘子给刘叔叔拿下去了。提问:1、大班的小朋友会不会象淘淘?2、如果你是小淘淘去做客,你会怎么样?(幼儿:去人家,先敲敲门,然后问叔叔好!吃饭时,爸妈没吃我也不能吃。)老师肯定,重述一遍。老师边讲图片边提问,让幼儿寻找小淘淘的错误心理,教师认同了幼儿正确的道德认识,强化了幼儿的道德行为。(三)通过两组图片,引导幼儿进一步明确做礼貌小客人的正确行为,并模仿做客时的礼貌用语。(四)创设情景:到老师家做客,巩固幼儿的正确行为:1、做客前提问做客时应做些什么准备?做客时应怎样做更文明?临走时应说什么?2、图片,辨析出哪种行为文明,哪种不文明?(这个环节是画龙点睛之笔,通过创设情景,把幼儿放在具体情景中,让他们感受做客时怎么敲门?怎么问好?怎么处理垃圾?在别人家应遵守什么规则。)(五)活动结束活动反思:礼仪是人类为了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约定成俗,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幼儿礼仪教育不是说要把孩子培养成彬彬有礼的人士、举止端庄的淑女,而是教孩子养成良好素质教育的行为习惯。因为良好的品格及行为习惯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命运。基本礼仪的常识是让人们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礼仪无非就是:来园、离园能主动向老师、阿姨鞠躬打招呼;在路上碰到老师或熟悉的人能主动打招呼;能主动热情向客人老师打招呼并交谈;和客人老师交朋友、活动时认真听讲;知道要尊重别人,不随便叫喊、打扰等;在行走时能主动礼让师长;同伴之间相互打招呼、问候;游戏中友好合作一起玩;活动中会礼让、照顾小年龄的朋友、生病的朋友及遇到困难的朋友;能友好和同伴相处等等。总的来说,一个好的习惯会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