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您,母校》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注重空洞的说教。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孩子们不知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的培育之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就读已六年了,很多学生更多的是在学校学习活动,对学校的一些情况并不了解,并不关心,如学校的校史,学校的平面图,学校的设备,学校建设等等。现在学校每年都在投入大量的资金在改善我们的学校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的条件,因此,我们有必要让我们的学生来了解学校、关心学校、建设学校。特制定此项活动,以此培养“懂得珍惜,学会感恩”的敬恩学子,来回报港胞对敬恩的捐赠,回报社会对敬恩的关爱。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学校教育往往注重“填鸭”式的知识教育,而德育上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茫远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使他们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不懂得珍惜拥有。西方人在感恩文化的熏陶下,从小就懂得了感恩。古谚语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上海,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在黑龙江,将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在福州大学,更有学生在“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下,将自己对父母、他人和社会的感激与责任,转化为回报社会、建设祖国的动力。我们要通过研究,探索出新形式下学校对学生感恩与珍惜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懂得珍惜,学会感恩,从而提升他们良好的素养。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主题,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它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心田,让生命充满生机,遍洒阳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指的就是感恩意识。任现品博士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规律。”这对于我校来说具有现实意义: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把我校新建成了一所环境优美、设施齐备、质量过硬的一流现代化小学校。我们要心存感恩,回报社会。四、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增进学生对周围环境的了解,引发他们的生活意识,增强他们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社会交往、分工合作、组织实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调查研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学校、关心学校、建设学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意志和热爱生活关心生活五、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活动,增进学生对周围环境的了解,引发他们的生活意识,增强他们的生活体验。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社会交往、分工合作、组织实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调查研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学校、关心学校、建设学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意志和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的品质。六、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等。1、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施,形成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探索有效实施小学生各阶段感恩与珍惜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感恩与珍惜的意识与行为。2、教育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感恩、珍惜的现状,根据本校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课题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