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例卷一、单选(10小题,共2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2.观察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这属于(C)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C.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D.用唯心主义的观点看问题3.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的关系属于(B)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D)A.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B.矛盾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5.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B)A.政治关系B.生产关系C.家庭关系D.宗教关系6.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A)A.资本积累B.可变资本C.剩余价值D.剩余劳动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A)A.价值尺度B.支付手段C.流通手段D.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8.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生产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商品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9.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B)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10.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环节的是(A)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11.中国哲学家朱熹主张的“理在事先”是(A)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调和折衷主义观点D.古代实证主义观点12.经济基础是指(D)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B.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C.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D.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13.科学技术革命作为社会动力体系中一种动力,它是(D)A.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D.历史的有力的杠杆1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15.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A.生产关系B.政治关系C.家庭关系D.宗教关系11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A.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7.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B)A.个别资本家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实现的B.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C.各个资本家提高个别劳动时间而实现的D.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18.劳动二重性指(B)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19.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A)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资本论》的出版C.唯物史观的形成D.私有制的形成20.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D)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B.建立工农联盟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二、多选题(5小题,共15分)(个人添加)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指(CD)A.个别劳动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2.社会发展史的两次飞跃是(AD)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主义的发展C.空想平均主义的发展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3.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CE)A.国家政权B.科学技术C.人口因素D.民族气质E.地理环境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主要有(ABCD)A.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B.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C.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D.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E.非垄断企业内部的竞争5.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AB)A.普遍联系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