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自学教材第101页的第一小节和第102页的第三小节,了解其他两个民族政权的建立情况,并按政权建立的先后时间把表格补充完整。建立政权建立时间建立民族生活方式建立者都城北宋960年汉农耕生活赵匡胤东京辽10世纪初契丹游牧生活耶律阿保机上京西夏11世纪前期党项游牧生活元昊兴庆辽在发展过程中,深深地烙上了民族交融的印记,同时,北宋也烙上民族交融的印记。请阅读书本第101页,分类别用事例说明辽、宋并立时期的民族交融。民族交融的印记北宋与辽政治:经济:文化:辽设置南、北面官;效仿中原制度;制定成文法……辽注意减轻赋税,奖励垦荒;学习汉族的农业技术;手工业高度发展;双方边境贸易发展……效仿中原开设科举;创制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广建佛塔;契丹的服饰、乳酪等饮食文化传入中原;两族之间相互通婚……民族交融的印记北宋与西夏政治:经济:文化:效仿汉法制度,行中原法令……西夏人学习汉人先进的农业技术;榷市中的贸易往来;西夏手工业高度发展……西夏重视儒学教育;效仿中原开设科举;用汉文铸造钱币;创造西夏文字;……民族交融的印记民族的碰撞:北宋与辽的和战北宋与辽为什么“战”?“战”况如何?北宋与辽为什么“和”?怎样“和”?你如何评价这个“和”?北宋与辽为什么“战”?“战况”如何?辽建国后,它的势力不断南侵,造成宋辽之间战争不断。北宋在初期北伐,但均告失败,转而消极防御。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双方在澶州城决战,以宋军胜利而告终。北宋与辽为什么“和”?怎样“和”?你如何评价这个“和”?宋胜辽败,辽军提出议和,宋军在有利的形势下接受了议和,双方签订了“澶州之盟”,平息了战争。“澶州之盟”的订立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对宋来说是个屈辱的盟约;但是,在当时辽的实力仍然与北宋相当,盟约的签订结束了战争,并保持了以后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发展。一.辽宋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二.双方撤兵,各守边界。三.宋每年向辽纳“助军旅之费”,“银一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四.双方于边境设置市场,开展互市贸易。知识扩展:民族的碰撞:北宋与西夏的和战说一说北宋与辽的和战简况。庆历四年(1044)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结束战争状态。宋每年予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宋(汉)960年赵匡胤汴京辽(契丹)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西夏(党项)1038年元昊兴庆澶渊之盟澶渊之战元昊出兵元昊主和开发边疆和辽(契丹族)———北宋(汉族)———西夏(党项族)战战和和契丹族、党项族消融于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寻踪辽夏:在我国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没有契丹族、党项族,他们是怎样神秘“消失”的呢?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随辽夏政权的兴衰在历史上发展和变迁情况。拓展延伸辽瓦当辽瓦当西夏瓦当西夏瓦当夏仁宗天盛时期(1149—1169)修订的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规定设立的国家手工业管理机构,有刻字司、造案司、金作司、绢织院、首饰院、铁工院、木工院、造纸院、砖瓦院。夏仁宗天盛时期(1149—1169)修订的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规定设立的国家手工业管理机构,有刻字司、造案司、金作司、绢织院、首饰院、铁工院、木工院、造纸院、砖瓦院。西夏剑西夏剑契丹矛契丹矛西夏冶铁图辽瓷器辽瓷器西夏瓷器西夏瓷器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宋史·夏国传》西夏中后期开始科举取士。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宋史·夏国传》西夏中后期开始科举取士。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置南、北面官。南面官设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辽圣宗时开始科举取士。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置南、北面官。南面官设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辽圣宗时开始科举取士。北宋官吏服饰北宋官吏服饰宣化辽墓壁画门吏图宣化辽墓壁画门吏图西夏贵族像契丹文字契丹大字契丹小字(辽)王鼎编纂的汉文诗集(辽)王鼎编纂的汉文诗集西夏文字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