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北佳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VIP免费

北佳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_第1页
1/4
北佳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_第2页
2/4
北佳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_第3页
3/4
课题1燃烧和灭火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③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②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二、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探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四、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了燃烧现象,回忆在学习氧气时候观察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的燃烧,还知道氢气不纯会爆炸,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因此,在已有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归纳,加上教师的引导,不难完成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理解。五、教法分析:本课题的特点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对于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条件,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见易燃物与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六、教师准备:教师课件实验用品:500ml的烧杯白磷红磷薄铜片导管硬纸块小蜡烛3根烧杯3个稀盐酸碳酸钠浓盐酸吸滤瓶氧气热水七、课时建议2课时八、教学流程图:第一课时情感导入法:赞美火引入燃烧提出问题:具有哪些条件才能产生燃烧猜想与假设:燃烧三要素实验验证:设计实验引领学生讨论解释与结论:从实验总结燃烧的条件表达交流:归纳总结燃烧条件和原理表达交流:归纳总结燃烧条件和原理问题交流与讨论九.教学过程情感导入法:赞美火引入燃烧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猜想与假设:燃烧三要素(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实验验证:设计实验引领学生讨论(1)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1.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2)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4)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回顾燃烧的条件分组探究讨论交流实验讨论巩固燃烧条件提出问题,分析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归纳灭火方法灭火原理的应用巩固提高介绍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及安全图标学以致用思考提高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回顾燃烧的条件分组探究讨论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过灭火的经验吗?谈谈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实验讨论巩固燃烧条件如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提出问题,分析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归纳灭火方法(1)你如何熄灭蜡烛?(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3)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4)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1.隔绝空气2.移去可燃物3.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介绍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及安全图标教学反思燃烧和灭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的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很多生活经验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燃烧是有条件的,如果对于“着火点”的概念理解不够,很多同学就会认为,灭火的方法之一是降低着火点,对于“爆炸”的理解也要加深,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组织讨论,加深对于燃烧和灭火的理解。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北佳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