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与彩的韵味》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美术系06级美术教育一班的张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墨与彩的韵味》,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各种艺术作品的欣赏,来理解墨与彩的韵味,培养学生的美感。2、知识点的作用:1)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2)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3)培养学生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生活多元化的态度。3、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教材二年级第十五册第三课,是中国画的第一课,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以后中国画的教学打下基础,起了较好的引导作用,所以在本节课的整体知识结构中起着基础铺垫的作用。4、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认知特点,我却定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对中国水墨画的传统背景、历史源流有所了解。通过对作品的欣赏,知道“韵味”是中国特有的审美标准之一。有“韵”才美。B、应会:能够大胆的运用做化工具和方法,表达墨与彩的变化和效果,尝试创作形象生动的花卉作品。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欣赏,使学生感知到一花一草都有情,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3)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5、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作品分析、教师演示、师生互动实验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握破墨、破色、墨色的浓淡关系,特别是水分的干湿对彩与墨融合的作用。难点:引导学生对水墨画“韵味”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并在实践练习的基础上展开创作。6、教具和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学具:绘画工具7、课时:一课时二、教学与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和初中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我见采用引导教学,即享用幻灯片放映一些名画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然后提出问题进入课文,接着放映和教学有关的欣赏性图片,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本课时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突出本科是教学的重点。学法: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思紧密结合,让学生先观察认真听讲,在实践练习,在练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及时提问,领悟到学习的要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并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三、教学过程设计我将从课前准备—导入新课—师生共讨—学生实践—作品评价—小结六个方面进行教学。1、课前准备: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中国画颜料等。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我将先让学生自己体验:拿出课前准备的生宣纸和毛笔,让学生谈一谈,宣纸和图画纸有什么不同?然后总结:“宣纸和毛笔以及墨是中国画的工具。这也是中国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这样先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墨和水在宣纸和图画纸上随意涂画,然后看看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对本节课充满好奇。最后我将以提问的教学方式激趣谈话”同学们,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在好奇中分组讨论,然后老师总结:”这些作品是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的韵味。“把学生带到课文中,通过自己动手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3、作品欣赏,师生共讨,解决问题首先我将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名家的著名国画,例如:齐白石的国画《虾》的传神美。徐悲鸿的国画《马》的豪放美。提出问题(1)你知道国画的历史吗?(2)你理解水墨画的韵味吗(3)你知道这种韵味是怎样形成的吗?然后学生思考讨论后做出总结,解决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其它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课下应该多读书扩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