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以干群和谐促社会和谐以发展促民富,以民富求和谐让群众尽快富裕起来,是融洽干群关系的根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群众生活贫困不利于干群关系的融洽,也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只有从本地实际出发,创新发展思路,才能以发展促民富,以民富求和谐。要有富民之心。“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富民装在心中、记在脑中、落实在行动中,做到常怀富民之心,常谋富民之策,常干富民之事,带着真诚、带着责任切实把富民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要有富民之策。当前,群众最愁的是致富无门。只有为群众谋划致富之策、选准致富之路,群众才能更好更快地致富,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切之情。各级领导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富民之举,引导群众充分发挥本地和自身优势,走科技致富之路。要有富民之效。富民重在抓落实,贵在见成效。帮扶群众致富,要帮到点子上,以实实在在的效果让群众尝到甜头、看到奔头,以实实在在的效果让群众致富思源、牢记党恩,从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帮难解困融洽干群关系要建立起融洽的干群关系,必须选准切入点,从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通过帮难解困,让干群之间的感情更融洽、更亲近。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常怀爱民之心,深入群众,察民情、听民声、恤民疾。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尽心尽力解难题,坚持不懈办实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上下功夫,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重点解决好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在工作中,既要争取上级的支持,第1页共14页在资金、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及时进行帮扶,同时又要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新观念,使他们真正走上富裕之道。第二篇。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在深入发掘、弘扬和谐文化传统以服务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实践中,很有必要在继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民主精神基础上,坚持“一元主导,多元辅补;会通古今,兼融中西”的和谐文化观。所谓“一元主导,多元辅补”,就是确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同时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与各种外来文化的多元存在,吸取多元文化的精华,发挥其对主流文化的辅助补充作用;所谓“会通古今,兼融中西”,就是深入发掘、融会贯通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达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与兼融互摄,以创建富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远大目标提供具有战略意义的软实力。要实现这样一个和谐文化观,有必要摆正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无论什么社会,在一个时期中总有一种文化起主导作用,同时又并非一枝独秀而是多元共存的。例如中国封建社会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文化,同时又有道家、法家、佛教的共存并立;在现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其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同时也有伊斯兰文化、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多元共存。在建设和谐社会、处理多元文化关系时,应当树立“一元主导,多元辅补”的和谐文化观。竞争机制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竞争如同发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和谐如同润滑剂,是保持社会机器正常运转的调节器。如果只有竞争而无和谐,则社会就会由于过度紧张而崩溃,就像机器没有润滑剂会烧毁一样。而如果缺乏竞争,社会就没有活力,就不会进步。所以竞争与和谐都是社会发展所必须。我们必须大胆引进社会竞争机制,而辅之以社会协商机制,使和谐社会建立在良性竞争制度之上。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和谐社会的政治关系是少数服从多数、第2页共14页多数尊重少数,前者是民主原则,后者是人权原则。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社会,理应奉行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的原则。道义与功利的关系。古代墨家的“兼爱互利”之说是兼顾道义与功利的。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当避免重利弃义、一切向钱看的偏颇,正确处理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