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塘月色-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3-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二、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画面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2.关注社会,追求理想。-4--5-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6-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作用。•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7-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金志华《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8-•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9-•文题为《荷塘月色》,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的四周均已写完,文章为何还要写采莲(7~9段)?•这是合情合理的联想,由“荷”及“莲”,这是很合理的解释。写文章虽不为“吊书袋”炫耀,但优秀的文章总是有知识含量的,它让文章厚重而不是轻飘。-10-•请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化无形为有形。•寒冷、孤独、愁绪、爱-11-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12-布置作业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注意动词的选用与叠词的运用,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