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蜡烛燃烧的视频以及关于蜡烛的诗词。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祈祷和平、光明知识与能力: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以及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3、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写作背景写作背景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诺曼底登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盟军登陆抢占海滩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发射二战重大事件抗战中的中国坦克部队抗战胜利一个侵华日本老兵的忏悔俄罗斯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抗战胜利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列宁奖金。烧灼()桥头堡()地窖()匍匐()腋下()拂晓()瓦砾()颤巍巍()育乞西()舀()契柯拉耶夫()鞠躬()yèqǐzhuóbǎojiàopúfúfúlìwēiwēiyēqìkēyǎojūgōng读准字音读准字音词语解释词语解释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鞠躬:弯身行礼。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名副其实: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副:相称,符合。永垂不朽: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垂:流传。抖动摇晃。颤巍巍: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整体感知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时间: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课文讲解课文讲解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事件:2、分析烛光的特殊含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3、本文体裁是一篇战地通讯,通讯和第一课的消息相比,有什么区别?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比较通讯与消息:相同点:用事实说话。不同点:(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3)、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4、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