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三读一赛”阅读指导法研究:以五年级为例》研究报告承研单位:南部县升钟镇小学管理单位:南部县教研室研究人员:何鸿儒、赵盼课题来源:南充市普教科研项目一、问题的提出:问题一:阅读教学有“教”无“情”。新课改以来,众多老师都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各类公开教学中课改的味道也颇浓,但部分老师在平时实际教学中又回到习惯的老路上,生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在阅读教学中,偏重于帮助学生疏通课文、理解词意,对阅读内容详细分析讲解,将自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一篇篇美不胜收的文章被分析得支离破碎,甚至被拆卸成枯燥的字词句的文字游戏。没有给每个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品味时间;没有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内化、积累语言,没有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体验到审美快感,没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怪现象:老师挥汗如雨,讲得很辛苦,而全班只有少数几个喜欢学语文的同学在认真听讲,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回答问题有气无力、懒洋洋的,甚至有几个在课堂上打瞌睡。问题二:阅读教学有“学”无“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汇总、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感受、体验、理解往往需要通过语言的表达来向大家传达,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改,在阅读教学中也常常呈现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看似热闹场景,而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没有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潜心会文本”,没有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经常看到很多同学课堂答问时,举手还是很积极的,但效果却不好,要么答所非问,要么说半截话,表述不明,甚至照原文读一个句子,还出现了错字、漏字、不连贯的现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普遍不高,课堂中很少发现精彩的发言。学习活动缺乏应有的内涵,阅读效果很不理想。问题三:阅读教学有“读”无“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00万字”。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老师更多的是关注“一课”或“一单元”的教学,思想上没有“大语文的意识”,不重视课外阅读,阅读文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时有发生。具体表现在:A、不重视课外阅读,阅读量少面窄。部分学生及家长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读课外书会耽误学习时间,导致部分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少,即使有课外阅读,也仅限于优秀作文之类,还有个别学生几乎不读课外书。B、阅读情趣及品味下降,质量不高。学生偏向选择情节简单轻松、人物滑稽有趣之类的卡通化、通俗化的书籍,主要是为了娱乐和休闲,阅读停留在肤浅、平庸的层面上,质量较低。C、缺乏指导,收效甚微。小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去选择图书,也不懂得如何去读精、读透一本书。学年初的问卷调查显示:双休日看电视的学生占51%,2出去游玩的学生占28%,上网打游戏的学生占13%,选择看书的学生仅占8%;每天课外阅读量达500字的学生占49%,达1000字的占36%,达1500字的占15%;随便翻翻的占16%,只挑选有趣的地方读的占53%,能认真读的仅占31%。综合以上分析,过去的阅读教学核心症结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管理,因此提出小学语文“三读一赛”阅读指导法研究课题,本研究以五年级为例。二、课题的界定“阅读”: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活动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要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和改造原文的语句或段落,把作者的思想变为读者的思想。它要求在感知书面符号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把握言语的意义,并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获得人类社会的认识成果和历史经验,同时在阅读活动中积贮语言材料,熟悉语言规则,形成一定的智力活动。“批导”:是指在教学目标的规定下,教师对学生施以指点、引导,直接影响学生阅读效果的一种教育活动。“指导法”:是指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教师在“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