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设计执教者:鳌头镇人和小学廖清梅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教材分析:《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学生分析:这个班学生平时思维比较活跃,但真正领悟能力不强,能以精练之语表达要害的学生也不多。语感较好,朗读水平较高的集中在少数几位学生。学生对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已有过多次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通过写景以渲染气氛,侧面烘托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有过接触,但并没有刻意强调,重点训练过。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胸膛、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扫清字词障碍,感知课文大意,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在相关环节渗透比喻修辞手法、口语交际的训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生谈话,引出桥。2、揭题、板题、读题。3、大家读题后,有什么想了解的吗?【设计意图:读课题提出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通过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根据题目揣测课文内容的能力。】二、走近文本,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每个自然段序号,把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预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1(1)个别读,集体读,师正音。(2)在读的过程中你发现有比较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吗?给大家提个醒。(3)指导书写:祭3、指导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设计意图:设计初读,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更好地理清文章脉络,更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会用简短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年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语文能力。】三、走进文本,品读感悟1、默读7—2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用心地读一读,并写下你的内心感受。2、学生自由读,圈画批注。3、小组交流。4、汇报,师相机点拨,品读重点句段。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1)抓住比喻句,感悟老汉之定。(2)抓住关键词,比较句子,体会老汉的大公无私。5、读悟: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想象老汉想喊些什么?6、师激情朗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你从中明白了什么?【设计意图: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想象老汉想喊些什么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比喻句的仿说和比较句子,再次加强学生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四、拓展延伸,铭记老汉精神。1、五个月之后,洪水退去了,村庄恢复了平静,一座新桥横跨在小河两岸,宽阔、平坦,人们聚集在桥头,商量着桥的名字。假如你也在现场,你会为桥起个什么名字?2、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3、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老支书),最好能用上“桥”字。【设计意图:通过为桥命名,理解以桥为题的深刻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话赞一赞老汉,铭记老汉精神】五、课外作业:小练笔:学完了课文,你是否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