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教学语文教学担负着言语技能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务,但言语技能原型训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因此,要构建有效的课堂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落实知识点,抓准精练点,促成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动性、形成技能、技巧,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化。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鲜活、灵动的学习平台,绝不能一成不变地让学生呆板机械地死记硬背和生吞活剥地接受吸纳语文知识。只有探索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打动他们的内心世界,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深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情操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性格,具有良好的情感修养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也就是情感具有传染性,教师的情感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上课时,我们绝不能只是把语文课当作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以至于把活活的语文教材讲“死”,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严重影响语文课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其次,要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人曾说过: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愉快、开心,那么,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痛苦、拘束,那么,你的教育就已经失败。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二、备课要吃透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新大纲》反复强调,教学课文时一定要仔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不仅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也为小学语文教学达到《新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展示了一条有效途径。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具有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功能,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教师只有在备课时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用真情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被深深感染。此外,在教学中,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课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教师只有在认真备课上下功夫,才能做到严格依托文本,准确渲染一种情境,或愉快,或悲哀……有效地引领学生顺着这种情境去深入地学习课文,让教师的情、学生的情、作者的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培养。三、上课要灵活机动,善于运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首先,运用语言激发感情用情感朗读激发学生情感。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将文字表达的情感变成易于理解的具有情感的声音。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除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进一步满怀感情地范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达成情感的契合。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地运用感情朗读,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其次,是用体态语言激发学生情感。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帮助学生运用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2.用艺术手段激发学生情感语言和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