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不敢像他那样做老师——《放飞蜻蜓》一课教学反思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所以,在教学《放飞蜻蜓》一课时,我力求像他一样,奉行“求真、务实”的宗旨。《放飞蜻蜓》这一课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我把本课的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为——“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课上,我引导学生们勾画、品读,一同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以及他启发引导的巧妙。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渐渐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而我,则像一只蜻蜓,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学生们眉飞色舞地谈论着自己的收获,那些巧妙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方法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而文中通过人物的对话,介绍了很多关于蜻蜓的知识,容易误导我们把它上成一篇常识性的文章。其实,关于了解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因此,上课前,我布置了详细的预习作业。分析完课文后,我举行了一个小小故事会,让孩子们把自己当成蜻蜓,用100字左右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特征。这一个省时高效的环节,让孩子们了解了蜻蜓的知识懂得了蜻蜓是益虫。他们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了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了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课上至此,目标似乎已经达成。但我认为,这只做到了“求真”,远远没有“务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于是,我让学生们用课上学到的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方法,描写刚才发言时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同学。三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三维目标”全部达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之精髓。在追求高分、升学率的思想的影响下,我们敢不敢像他那样做老师?敢不敢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敢不敢向学生学习,做一个善于启发与诱导的引领者?敢不敢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