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障儿童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摘要:一般来说,智障儿童的语言、动作缓慢,智力发育迟缓,对周围事物和声音反应迟钝,身体素质较差,小肌肉群欠发达。有的特别容易兴奋,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有的表现为少动,或经常萎靡不振。因此,对智障儿童音乐教育不能照搬普通音乐教育的模式,应该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别于普通音乐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谈谈个人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关键词:智障儿童音乐课程趣味性特殊教育学校在对智障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中,音乐课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在教学中,与其他类科一样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独特的艺术功能和艺术美感,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在近一学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智障儿童的特殊心理特征、个体差异和个别孩子的特殊需求,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采用如下教育方式。一、通过音乐教学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智障儿童智力一般比同龄儿童低,大都不善言谈,并且大多存在语言发育迟缓,有些还有较为明显的羞怯心理或任性、多动等毛病。因此,我在音乐教学中,特别重视歌词教学,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一是利用视觉平台如电视、电脑等,通过形象的画面,艳丽的色彩,展现歌曲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歌词,吸引智障儿童的注意,使他们的大脑皮层兴奋起来,进而培养智障儿童的音乐兴趣。二是由于智障儿童的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对分析等综合能力较差和善于模仿他人的特点,采用边示范边讲解,和通过录像进行示范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讲解语言要明确、简洁、形象和生动。如让智障学生按音乐节奏朗读歌词的方法,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读歌词,用节奏带动词语,再者,教师在音乐声中做出准确完整的示范、孩子逐步熟悉歌曲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所熟悉的事物进行模仿延伸和再创作。三是重视对语言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运用“小步子多循环”的方法把歌词由简入繁,先从单音节入手,一个字一个字的教,然后逐步向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开始扩充,直至基本掌握整句歌词的阅读。对学生在阅读歌词中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给予鼓励和表扬。如“你真棒!”“有进步!”“继续努力!”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往往能够起到兴奋中枢神经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心情愉快,感受音乐带来的身心愉悦。二、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智障儿童由于接受能力较差,要学会一首歌是非常困难的。我在音乐课教学中,除了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外,还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会学生简单的律动,以及使用简单的乐器。一是从语言节奏入手。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名字、数字、儿歌、童谣等这些孩子们熟悉的语言中找出最简单、最小的节奏型,来进行最初的节奏训练。再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进行节奏训练,让学生感受、体验节奏。二是从音乐和身体动作中找共同点。人类音乐萌生之初即为载歌载舞,智障儿童同样有着这种感受。我尽量运用肢体语言启示智障儿童,让他们从身体的动作中去感受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律动,进而内化为心理动态,以期达到心理平衡能力。为此,我在上音乐课之前,精心设计每一个动作,把身体动作的设计灌输到教学理念中去。三是教会学生学会简单的乐器。学习乐器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多的兴趣,从音乐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快乐。根据智障儿童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尽量选择纯节奏性乐器如小鼓、沙槌、三角铁、音块、木琴、小铃等,甚至采用敲黑板等形式,教会他们弹奏出节奏。这些乐器不仅演奏方法简单,而且在孩子们眼里这些乐器又是诱人的玩具在学生学完歌曲后,再让学生用乐器合奏歌曲,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在歌唱教学中,选择歌谣和歌曲时,尽量挑选能配合身体动作和符合学生理解能力范围的内容。如歌谣《堆雪人》《小鸭子》歌曲《头、肩、膝盖脚》《分清左右》《大鼓和小铃》等,通过欣赏这些乐曲,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三、通过音乐教学引导学生提高自我表现的欲望大多数智障学生欠缺表现能力和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