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启蒙读本《弟子规》解读一、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1、何谓“启蒙教育”中国古代以蒙书进行启蒙教育,上至周秦两汉,下讫民国初年,其间长达数千年之久。在这古道漫长的数千年间,蒙学相传相袭,其书逐渐增多,内容亦不断总结完善,至汉唐基本趋于成熟。蒙养教育开始多推行于宫廷内部和显贵缙绅之家,宋、元之后广泛发展,庶民子弟也多可受其教化,从此启蒙教育普及于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吸取知识营养、增长聪明智慧、规范道德行为、取得文明进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思想基础。蒙学亦称启蒙之学或蒙养之学,《辞海》解释为:“蒙学,又称蒙馆,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蒙学之义,取之于《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实际上,蒙学泛指一个特定阶段和层次的教学,它特指我国古代对幼童所进行的早期启蒙教育,其教育宗旨为启蒙、养正、入圣,并始终贯穿于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之中。2、中国古代的启蒙读本蒙学读物又称蒙学教材,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知识载体,其内容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识字课本;二是人文社会历史知识课本;三是内容较为浅显的儒家典籍。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教科书种类繁多,产生影响较大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千字文》《千字文》刻印于公元六世纪初的南朝梁武帝时期,被公认为世界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识字课本,比唐代出现的《百家姓》和宋代编写的《三字经》还早。宋明以后直至清末,《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一起,构成了国人最基础的“三、百、千”启蒙读物。旧有打油诗云:“学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此之谓也!《千字文》以儒学理论为纲、穿插诸多常识,用四字韵语写出,首尾连贯,音韵谐美,很适于儿童诵读。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韵,前后贯通,内容有条不紊的介绍了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道德、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三字经》《三字经》产生于南宋,700多年来一直是普及性最高、最有名的童蒙读本,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说是中国幼儿教育史的缩影。《三字经》全书1000多字,三字一句,和谐押韵,脍炙人口,极易成诵,因此家喻户晓,普及率很高。《三字经》以孟子的言论“人之初,性本善”开头,内容涉及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现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百家姓》《百家姓》成书于唐代,是流传最广的蒙学教材之一。《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外,复姓30个、共计438个。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对了解我国的姓氏很化和历史大有裨益。《千家诗》《千家诗》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千家诗》名为千家,实际只有122家。唐65家,宋52家,五代1家,明2家,无名氏作者2家。其中选诗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增广贤文》关于中国的童蒙读本,人们有这样一句评价,说:“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增广》即《增广贤文》,它与《幼学琼林》也是我国传统教育中著名的幼儿启蒙教材。其中,《增广贤文》几乎涵盖了我们今天经常使用的大部分谚语,《幼学琼林》《幼学琼林》更是因其涵盖内容之广,所含知识之丰富而以“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著称。《幼学琼林》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其内容涵盖天文地理社会人伦宗教自然等诸多方面,堪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二、《弟子规》内容解读1、《弟子规》的作者和成书。《弟子规》仅有1000多字,是是以儒家思想规范孩子们言行的一部启蒙教材。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山西绛县的私塾先生李毓秀,他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分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