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变“水平如镜”为“波谰起伏”许家沟乡管家庄小学张玉红“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如此,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而有些公开课,特别是随堂课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积极举手发言,与老师合拍的总是那么几个尖子生,大多数学生或端坐不动,表情呆滞;或趴在桌上,昏昏欲睡;或手托下巴,浮想联翩。可谓死气沉沉,令授课老师焦急万分。我们在埋怨学生的同时,是否想过问题的症结恰恰在我们自己身上,因为如果说课堂是湖水,每个学生是浪花,我们便是阳光、春风,那么如何让水平如镜的湖面,变得波光粼粼,甚至波澜起伏呢?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输入有价值的信息课堂,主要是由若干个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组成的。用“三论”观点看,每个过程都是一个系统,即教师提出问题,输入信息;学生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反馈出来;教师有处理反馈。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输入的信息,对课堂能否活跃起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一要考虑本组教材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特点,二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即要使每个问题既具有“值得思考性”,又具有“能够思考性”,这样的问题才有价值。在课堂上输入这样的信息,才能起到促使课堂活跃的作用。反之,设计问题时,忽视了它的“思考性”,在课堂上就会出现满堂问和和问得过难、过易、角度不对等现象。这不仅起不到促使课堂活跃的作用,而且会起到抑制课堂活跃的作用。二、要给处理信息的时间处理信息是需要时间的。信息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就是信息在学生大脑四个功能区不断处理的过程。即:教师输入信息,学生“感受区”接纳信息,随后还常常要索取课文中的符号信息,然后产生联想;“储存区”开始搜寻以往储存下来的可用来解决问题的信息,而后“想象区”将搜寻到的信息与教师提出的问题按着一定的方向组合起来,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最后将处理的结果送交“判断区”进行判断正误,若判断它是正确的,则将其结果储存或输出。至此四功能区的联合处理过程便完成了一个周期。若判断它是错误的,处理信息的过程又重新开始,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正确为止。所以,教师将有价值的信息输入后,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处理时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否则,就会抑制课堂的活跃。三、要让学生把处理的结果反馈出来学生处理信息的结果,有正确、不完全正确、错误或处理不了等几种情况。这些都应令其反馈出来。学生的大脑是教学中的“黑箱”,教师将信息输入后,学生处理的情况如何,只有通过“黑箱”的反馈才能知道。教师往往重视学生课后的作业、试卷中的反馈,这是必要的;但对当堂的教学来说,它已是事过境迁的毫无价值的反馈了。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这样,教师才能及时地修改和补充备课之不足,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处理信息的结果反馈出来,会是课堂的信息交流量增大,加以教师吸收了学生反馈的调控,会引起更多学生的探索兴趣,课堂的信息交流量就会更大。学生处理新信息过程的周期数的增加是与课堂信息交流量的扩大同步进行的。学生在这些交流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会互受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结果,也是教师单凭输入所无法得到的结果。为此,教师不要轻易的代劳,更不要挖苦乱发言的;要让学生对所回答的问题知无不言,还要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这样,也只有这样,那些较差学生才能逐渐开口,直至畅所欲言。让学生反馈这一环节,是活跃课堂,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重视。四、掌握“火侯”,趁热打铁“火候”指的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特定状态、程度、界限和时机。用哲学的语言说,“火候”是变,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掌握火候”就是讲要适度。在讲读课中,要真正做到掌握“火候”,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吃透两头,即教材和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还要讲究教学方法,以最优化的教学手段,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讲读课中,随着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常常会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特定情境,进入“角色”。在那学生情绪正高、“炉火正旺”的时候,应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