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年度述职报告区人大常委会。2007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下,我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区委、区政府的决定,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开展劳动保障工作,主动接受区人大和社会的监督,尽职尽责,开拓创新,兢兢业业,开创了劳动保障工作新局面。一、加强学习,注重自身建设提高执政水平是党和人民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因此,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理论和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积极组织开展纪律教育月等活动,思想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努力钻研业务。带头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培训,虚心向同事和群众学习,经常组织开展业务交流,业务水平明显提高。三是重视调查研究。一年来,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和劳动保障主要任务,积极开展工作调研。先后组织开展了就业、农保、未成年人医保、劳动关系调整和劳动保障队伍建设等课题研究,拓宽了思路,创新了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组织制订了9个有关全局性的工作文件,使就业等工作顺利推进并收到显著成效,并确保年度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二、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劳动保障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党和政府威望,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全力抓好劳动保障工作,市、区交给的各项任务均全面或超额完成。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就业是民生之本。为此,在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的基础上,我组织实施了就业援助等制度和“百企扶百村”就业等工程,具有金湾特色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日趋健全,形成了进厂务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社区就业、家庭就业等多种多样的就业渠道,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市府下达的年度城乡培训就业工作任务均提前或超额完成,受到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表扬。截至10月底,全区累计第1页共4页新增就业岗位11830万个,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3301人,其中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428人;年城镇登记失业率2.63%;职业培训基本形成了政府、培训机构、企业多方联动的局面,全年培训区内外城乡劳动力4775人。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今年,通过采取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加大扶持等措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城乡居民养老、失业和未成年人医疗均得到基本保障。截至10月底,全区养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71972人和63876人;开展“农保”的村(居)覆盖率100%,参保人数10992人;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6067人,未成年人因病致贫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企业退休人员服务工作不断加强,他们的文体生活越来越丰富。截至10月底,全区9067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8.2%;先后组织举办文艺晚会书画展等大、中型文体活动18场;先后对区内3388名特困、孤寡、重病等“六类”退休人员进行了探访慰问。平沙退休人员省级示范点、红旗退休人员市级示范点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受到省、市劳动保障部门的表扬。劳动关系处理工作日趋规范。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区、镇、村(居)三级工作网络和区、镇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劳资纠纷调处机制不断完善,劳动保障信访、投诉、举报渠道畅通,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日益规范,劳动保障力度越来越大,劳动关系日趋和谐。截至10月底,全区共接访2769人次,接听来电2183人次,处理来信143件,处理职工投诉案件159宗,案件办结率达到99.6%;各类举报案件的专项检查结案率达到100%;处理职工投诉案件159宗,案件办结率达到100%;处理劳动保障突发(含集体上访和集体罢工)案件36宗,查处欠薪863万元;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145宗,争议金额1550多万元,结案率100%。此外,主动做好华侨农场改革和13家企业改制的相关工作,职工得到及时、妥善安置。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得到加强。搞好服务是劳动保障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是配备了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人员,落实了经费,健全了制度,形成了区、镇、村(居)三级服务网络;二是区、镇、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