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多些风趣,让风趣多些智慧——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语言艺术关键词:发现、启迪、激趣,增长学生智慧实现心灵陶冶,完善健康人格表现机智教育,和缓课堂气氛体现教育民主,达到师生平等“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是教育大讨论的一个论题。现在,我想根据多年来在音乐教学上的体会,斗胆的把这个题目做一些改动,即:“让教育多些风趣,让风趣多些智慧”,并使之成为我写作这篇论文的论点。对于“风趣”一词,《辞海》是这样解释的:“风尚志趣,也指风味情趣,后多指语言、文章幽默诙谐的趣味”。《现代汉语词典》也有类似的定义:“幽默或诙谐的趣味(多之话或文章)”。因此,我认为“风趣”应具备生动有趣,使人发笑,引人深思的语言特点。一段风趣话语,给人以诙谐的情趣,又使人在笑意中有所领悟。轻松发笑是风趣的外在表现,说明问题是风趣的内涵。但无论如何,它的形式应该是轻松愉快的。这种轻松愉快的风格不正是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课堂气氛吗?我们很多教师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份满意的教案,在上课时,也运用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然而,课堂的气氛仍然显得十分沉闷。这是为什么呢?尽管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听课学生缺少教师生动诙谐的语言激励、启发,恐怕才是主要原因。众所周知,枯燥乏味的语言是不能唤起学生心灵共鸣的,更无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其结果只能使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落得个惨惨淡淡的下场。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应该具备风趣而富于艺术性的语言。多年来,我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对于语言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有所发现,在这方面感悟也愈来愈深。现在,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引起音乐教育界同行的共识,同时也希望得到教育专家的批评指正。一.发现、启迪、激趣,增长学生智慧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正如俄罗斯有一句民谚形容的那样:“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语言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恐怕并不全是。在音乐教学中,只有那些富有艺术性的风趣语言才能粘住所有孩子的心,帮助尚处于儿童期的孩子发现音乐的美,启迪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最终达到提高审美意识与情趣,增长智慧的目的。1.帮助孩子发现音乐美音乐的意境体现着音乐的力量。音乐能够表现最复杂、最深刻、最细致的内心情感,而这些朦胧与多义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把握的。此外,音乐特有的形式还显示着一种理性的力量。这种特点与深刻的情感内容相结合,使得音乐具有深沉的哲理性。二年级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欣赏曲《龟兔赛跑》,曲子很长。然而,这首乐曲巧妙的穿插了一些生动风趣的旁白讲解这首音乐童话故事。学生边听故事边欣赏音乐,他们对于这种形式非常乐于接受。很多学生在欣赏乐曲时,表现得十分活跃,一会儿学龟爬,一会儿学兔跳,长长的曲子,学生没有丝毫的厌倦情绪。我曾在平行教学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乐曲中的旁白剪切掉,学生欣赏时,我也不加任何语言提示。刚开始时,学生们还较为认真的听音乐,过了一会儿,有些学生开始坐不住了,到最后,课堂上到处是乱哄哄的说话声,已经没有学生认真地欣赏音乐了。五年级的学生在欣赏乐曲《彼得与狼》时,我也做过类似的实验,学生照样出现了类似的反应。由此可见,生动有趣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感受音乐的美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情感。2.启迪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在音乐教学中,唱歌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综合艺术,运用生动风趣的语言,可以启迪学生对词义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增加歌曲本身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使歌曲更具美感。一年级音乐教材《谁唱歌》中有一首发声练习曲《我的小鸡》,目的是通过模仿小鸡的叫声,练习唱好i母音。要求学生做到唱“叽”时,声音竖起来、下巴放松,微笑着唱出,避免发出扁而挤的声音,声音控制在mp的力度上。一年级的孩子若同时达到这几种教学要求,实在显得有些困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鸡吗?(学生们面露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