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情节与大历史的有机交融时间:2012-09-1009:07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10期小情节与大历史的有机交融刘德霞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当我们在历史课上注重了人物的刻画、情景的描述、事件的叙说的时候,这些做法往往会制约任务的完成,体系的完型和认识的完善;而当我们在历史课上强调了宏观的理路、中观的结构、微观的概念的时候,鲜活的历史也往往会失去具体的“人”“事”“情”。其实,我在历史教学中也常常为此瞻前顾后、左右为难。一段时间以来,我参加了上海市“李惠军历史工作室”的许多课题研究和案例实践活动,我刻意把在这些活动中的所思所想,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实可谓顿有所悟。下面谈谈我的体会。要善于在“一个灵魂”下让小情节与大历史合流。李惠军老师这些年一直告诉我们“一节课要有一节课的灵魂”。这个灵魂绝不是随意生成的。它不仅基于课程目标、文本内容,而且基于“应然”与“实然”的历史内在逻辑。有了一节课的灵魂,所有的文本内容才能“形散神聚”,离散的事件才能变为诠释这个灵魂的“有机素材”。我在讲“战后凡尔赛体系”一课时,李老师推荐给我一本他十分欣赏的书,书名叫《和平缔造者》,也有人把它译为《改变世界的180天》,这是当年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的孙女写的,她是当代历史学家。这是一部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历史专著,它通过纪实手法,把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个性特征、行为方式、待人方式,甚至他们彼此厌恶的方式,来反映一个宏大的历史,帮助我们理解当时的世界。于是,我选择了其中一些精彩的历史情结在课堂上讲给学生但是结果完全不能令人满意。后来,李老师指出,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失一个统摄这些历史情结的“灵魂”;二是没有一个将历史情结与大历史观有机结合的内在逻辑思考。在他的帮助下,我设计了下面的板书,也是我这节课的“灵魂”和“理路”。公理与强权的博弈——战后的凡尔赛体系贡比涅的森林——硝烟将散去的地方!凡尔赛宫镜厅——大国博弈的新沙场!《凡尔赛条约》——和平缔造者的准则!“凡尔赛体系”——历史只能到此止步!这节课由于有了一个灵魂“公理与强权的博弈”,有了一个基本的历史理路和教学理路,于是不仅在讲述上情理交融,而且学生生成性的讨论也十分热烈和有效。最终,我们达成了对于凡尔赛体系的下面这些共识:第一,贪婪分赃酝酿着新的杀机(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第二,野蛮瓜分孕育着新的危机(战胜国与殖民地的矛盾)第三,暂时妥协滋生着新的冲突(战胜国与战胜国的矛盾)第四,反苏偏见潜藏着新的对立(西方世界与苏联的矛盾)但是,我们绝不应该用90年后更加理性和成熟的思想尺度,去丈量和苛求90年前的政治家的智慧。站在全球化高度和现代文明的视角上看,凡尔赛体系也留给了我们许多值得回味的普世哲学和共通价值。第一,凡尔赛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的局部确立。第二,凡尔赛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自决权和民族国家主权原则。第三,凡尔赛体系及其国际联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际间的合作。第四,凡尔赛体系的建立体现了大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立性妥协的原则。第五,凡尔赛体系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稳定。最后,李老师又为我设计了一段我十分满意的结束语。可以说,这段话实际上渗透了很多历史教师对于这段历史深沉的感怀:云卷云舒,潮起潮落。1919年,那位曾经被人嘲笑的政治家威尔逊和他所倡导的世界主义尽管失败了,但这位学者出身的政治家执著周游美国劝说人们,以至于演讲途中中风病倒,依然无法赢得美国国会的认同。因为有了90年前的那些政治家曾经智慧、勇敢地走进凡尔赛宫,才有了60多年前一批新的政治巨人来到德黑兰,来到雅尔塔,来到波茨坦,并终于来到哈得逊河畔的纽约联合国大厦!最近,我听了李惠军老师的一节课,它是讲“西欧封建制度”。教科书共有两目:“封建制度的产生”和“中世纪庄园”。实事求是地说,教材几乎是一些深奥的概念堆积和没有历史情结的结论。我在讲这节课的时候,感觉是非常难受的于是带着解惑的诉求听了李老师的这节课。李老师出人意料的设计,不仅一改教材的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