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1、体会课文采用反衬和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2、了解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第二课时自学指导一:分析肖像画1、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平庸丑陋大众化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反衬说明欲扬先抑2、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对眼睛的描写,展现了托尔斯泰的精神风貌。鲁迅说:“要极省简地刻画一个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刻画他的眼睛。”例:《红楼梦》第三回对林黛玉的眼睛的描写。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3、从6-9段句子中你发现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眼睛敏锐、目光犀利、蕴藏有丰富的情感,很有威力。由此可见作者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自学指导二:揣摩品味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高尔基的这句话用夸张恰当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事态的观察和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自学指导三:问题讨论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的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义?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小结: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一、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二、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先抑后扬的手法:用伟人平庸丑陋的外表来反衬其眼睛的神奇)模仿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描述一下安徒生和鲁迅的眼睛。当堂检测鲁迅的眼睛清澈明亮,能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丑恶并毫不留情地予以抨击。鲁迅的眼睛,是深邃的。如一潭深水,深不见底。从他的眼睛里,你能看见他人所难有的苦痛。为何苦痛呢,因为他爱着自己的同胞,要找到治国救民的药。曾经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在这双眼里可以找到一点影子。然而这如烈火的豪情化为深水之后,却显得忧伤而苦痛。却不失力量,因为黑暗,必将是光明的前奏。鲁迅的眼睛,是天真的。这是更深的隐藏。是的,隐藏得很深。百草园的乐趣,三味书屋的天真,都深深地在他的脑海中。伟人往往有童真的一面,在“横眉冷对千夫指”之后,他更愿意的,是“甘为孺子牛”。示例: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