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春天的足迹》教学设计一、活动目标:1、以“春天”为话题,引导学生积累关于春天的俗语、谚语、成语和诗词名句,注重学生的文化积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通过寻找春天,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与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感情。3、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与艺术欣赏能力。4、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活动时间:活动历时一个月,共四周,前三周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参与实践活动,第四周展示活动成果。三、活动过程:(一)明确任务,分工协作。度过了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我们迎来了春暖花开的三月,阳光和煦,暖风拂面蛰伏了一冬的彩和活力喷涌而出。山青了,草绿了,花开了;蛙鸣虫唱,蜂飞蝶舞,鸟语花香。古往今来,许多画家、散文家、诗人都会用自己的传神之笔,去描写春天的景象。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朱自清的《春》等等,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感受春天的美景吧!分组活动:A、吟春:收集有关春天的古诗、词语、散文等,体会诗人、作家是如何描写春天的。B、绘春:创作一幅有关春天的画。C、摄春:把寻找过程有关春天的美景拍摄下来,制作成关于“春天”的摄影专版。D、留春:采集标本,制作标本画,留住春天的踪影。E、写春:用优美抒情的语句描写春天的风景、人情、自己的所思所感。(二)分组实践,搜集资料,归类整理。最好能以手抄小报、绘画等直观的形式进行展示。(三)活动成果展示分组展示各组的成果,介绍成果的来历、构思、创意等,甚或说说自己组在实践活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四、活动总结本次实践活动,历时一个月,同学们利用课余、双休日时间走出校门,去感受大自然,触摸大自然,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充分表达出来,学到了许多在教室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了大家的观察、探究、合作等实践能力。如同学们分工收集关于春天的成语、诗词等锻炼了合作能力;去野外寻找春天,采集标本培养了观察动手能力;写自己看到的的春天,歌颂自己眼中的春天,锻炼了大家的表达能力等。考虑到学生年龄小,外出的安全,一再强调:要在家长的陪同下一起外出。结果许多家长带领孩子一起外出寻春,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情,促进了亲子交流,真可谓一举多得!附:学生部分成果我们发现了……(1)我眼中的“春天”(片段)这里春风和气,让人觉得很柔和。在这四季回春的地方,颜色也是五彩缤纷的。太阳是红灿灿的,天空是湛蓝的,树梢是碧绿的,迎春花是娇黄的,杏花是白色的。水是碧绿的------总之,美丽的东西看也看不尽。(董浩谦)各色的小野花,零零散散地铺在草地上。有红的、白的、粉的、黄的……把草丛点缀的花花绿绿。有的已经开出了鲜艳的花朵,有的还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像一2个羞答答的小姑娘昂首挺立在春风里。(葛宁馨)春姑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她给小草添上了“绿西装”。柳树的叶子细长细长色如翡翠。如少女秀发般柔顺,像出生的婴儿般娇滴滴的,更像春姑娘为她梳理辫子,随风一吹,翩翩起舞。柳絮像一条条毛毛虫,但飘落下来时,成群结队的柳絮又像白足蜈蚣。“披头柳”也是一种树,但它的枝条乱蓬蓬的,枝干弯弯曲曲的,像银蛇一样缠着。于是,我们又给它起了个名字:“烫发柳”。看着这些形态各异的柳树我不禁想到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王莹)(2)我的佳作春的脚步东园学校六六班侯宇今天上午,春光明媚,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全班同学前往南蟒河边进行寻找春天的活动。春天到了,万象更新,小草探出了小脑袋,一片新绿,一片深绿,它们都想看一看春天的美景。再往前走,小草的旁边开着一丛丛风铃草。风铃草下面的叶子都是心型的,花蕊的根是浅绿色的,花蕊上面是黄色的,听,风一吹,风铃草就会随风摇曳起来,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可能是因为风一吹,它会发出像铃铛一样的声音,所以才叫它“风铃草”的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