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会学习心得推进企业改革立足加快发展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国有老企业的矛盾和问题,是全公司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的重要成果。2006年7月以来,公司党委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针对中铁八局集团公司与各兄弟单位的较大差距,引导教育全体党员、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牢固树立与市场相适应的新思维新理念,提高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的心理承受能力。2006年,实现营业额7.5亿元,同比增长36.8%,人均年劳动生产率达到40万元,是2003年人均产值13万元的3倍。减少管理层次,促进企业效益提高。公司党委以减少管理层次、缩短管理链条为企业整合和改革的重点。党委中心组通过学习、研究和吸收成员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公司结构性调整的推进方案并加以落实。撤消了原公司下属的四个分支机构,建立了公司直管项目部的运作模式,成立了以项目管理形式运作、大型机械设备集中管理施工的机化分公司,以钢结构加工制作安装为主、逐步向重型钢结构发展,优化了公司资源配置。撤消原二级管理层次的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和后勤辅助生产人员,分配到各项目施工一线参与施工生产,有效控制生产管理费用,降低生产成本。至2004年底有效遏制并扭转了持续亏损的局面,到2006年实现减少亏损2500万元,为公司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积极推进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按照XX省国资委和上级要求,公司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精简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人事管理职能,全体员工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定期考核,形成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工资与岗位责任挂钩动态考核的新机制;实施和完善《项目施工管理办法》,制定《项目成本经营考核责任书》,取消项目工程分包,由项目部直管劳务的做法,突出项目部“成本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创建科技型、管理型、效益型企业的时代要求,着力突出项目管理的工期、安全、质量、成本意识,突出责任考核;推行在项目施工第1页共5页中的控制和结果审计,合理拉开收入档次,从宏观上创造项目管理的良好环境,从微观上使项目管理具备竞争力;建立人才交流中心,吸纳富余人员,逐步形成了双向选择的用工机制,适度放宽内退人员的年龄和数额限制,建立人才引进战略,积极吸纳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加快人才培养,使原有老企业注入新生产力,焕发出青春和活力。积极稳妥地推进配套改革。在认真执行好原有“五大保险”(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职工福利待遇的基础上,积极组织职工参加中铁八局和公司工会组织的大病互保制,在公司发展的同时,为员工增加了工龄工资和误餐补贴。为吸引人才,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公司完善了专职工程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储备库,一批新分来的大学生脱颖而出,在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岗位发挥出积极作用。在发展中,公司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保证了5600多名离退休职工的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保证了离退休职工活动经费、活动设施拨付和800多名遗属生活补贴的按月发放,为优化公司内部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力创造了条件。充分发挥党组织先锋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引导党员、员工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弘扬“团结进取,务实求效”的企业精神,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南昆铁路危岩整治中,提前兑现工期。远征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第一次参与长大隧道、特高桥的施工;公司承担的XX市东三环市政工程,下穿昆东铁路编组场钢架桥施工,如期按质按量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参与云南磷化工建设工程、电力工程施工中,提前完成工期,安全、质量受到业主好评。在2006年上半年每月产值完成5000万元以上的基础上,下半年月产值达到6000万元。转观念,打基础,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已经成为全体党员和员工的自觉行动。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推动并提高了全员素质,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曾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qc成果12项,国家级3项,2006年,公司荣获中国工程建设协会“质量安全管理先进单位”称号,顺利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的“三体系”评审。承建的昆明南站高层住宅、城市花园项目荣获XX市建设局授予的安全、文明、第2页共5页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