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有效学习数学习惯的研究李燕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就自然成了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迫切需要研究、实施的问题。下面,我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那么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数学学习习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以及独立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其实,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还有好多方面,我们应该进一步拓宽它的范围。(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是指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怎么培养?我们首先学会进行指导。第一步仅要求学生习惯先读一遍课本。良好的看书习惯是自学能力的基本功,教学课本则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依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教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印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作业的习惯。第二步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笔记。在读一遍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本中的重点语句(特别是黑体字)摘下来,整理到预习笔记中。第三步开始自学书中例题的解答。第四步尝试课后练习。第五步是书写预习体会,提出疑问和探讨的问题,标注自己的不同见解。那么,这五步怎样实现?需要多少时间来完成?我认为这不能急功近利,应该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落实,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每一阶段的实现可能需要几个星期或一、二个月,甚至有的会经历一学期或者更长时间。有时,两个阶段或几个阶段也可以同时进行,交替进行,形式多种多样。(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手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首先会听。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折寿:首先,老师讲的时候要认真听,特别是自己不太懂,有疑问的地方,要注意领会。暂时有困难可以先记下来放一放,待会在思考,如果要影响后面的学习,就赶快举手问老师。其次,其他学生讲的时候或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认真听,即使回答错了也要保持安静,等他说完再手提出来。要让学生知道这是对同学的最起码的尊重。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其次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再次会用脑去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着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筋,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也就是思维要跟上,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再次,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有些老师特别是新老师,经常一抛出问题马上就叫学生回答,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只有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才有反映,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往往出现冷场的局面。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