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成绣花针刍议日期:2013-9-17作者:基建处许志编辑:20在人的成长历程中,能得到点化和启迪是非常幸运的,唐朝大诗人李白就曾对“铁杵磨成绣花针”产生强烈的感触而发奋苦读,最终立身成名。不敢否认世传故事的真实性,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中有记载,今尚有“磨针溪”和“武氏岩”的存在。故事能跨越千年流传至今,并成为经典的教育素材,理所当然地具有不朽的精神内核,它所隐喻的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的精神价值取向值得我们敬佩,但时过境迁,古今人事毕竟有沧海桑田的变化,斗胆刍议铁杵磨成绣花针。首要的问题是铁杵磨成绣花针的可能性不大,或者说没有。做绣花针是一门技艺,有成套的工序和技术要求,单纯的磨是磨不出绣花针的。据说最早的针是用大的鱼刺制作,人类学会使用青铜器后,就将铸造好的铜条敲打成比较细的铜丝,再用尖石头磨出针眼,然后将针孔周围多余的部分磨掉,最后磨出针尖。有了铁器后,有了钻头,就可以在较粗的铁丝上钻一小孔,然后用锤敲打,使铁丝延展针孔变长,再用两块磨石夹着针,搓动磨石,就会磨好。就当时技术条件看,当铁杵尚长尚粗的时候比较容易把握着去磨,但当铁杵被不断磨短磨细接近于绣花针的时候,真不知年老体衰的老媪该如何操作。再说,即使把铁杵磨得具备了绣花针的外形,怎样磨出个针孔来是个重大问题,要是磨不出针孔来,或者一下磨坏了,不是白费了吗?从常识上讲,做铁杵与做绣花针用的材质应该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把铁杵磨细了就可以当绣花针用。万一历尽千辛万苦磨出来的绣花针只能好看不好用,当花瓶摆设不就呜呼哀哉了。除非该铁杵就和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大可以做杵,小可以做绣花针,甚至可以藏至耳朵,那就是戏说了。其次是铁杵磨成绣花针实在是不必要。即使铁杵可以磨成绣花针,在古代冶铁技术水平低的情况下,这也是舍近求远和不经济的做法。杵是舂米或捶衣用的棒,一个铁杵的直径和长度至少是数万倍于绣花针。拿这么一个大家伙去做绣花针是大材小用,对资源是极度浪费,不是用一半丢一半,而是用1%丢99%。除却老媪的劳动不说,一个铁杵,即使是废铁杵的价值也远大于一个绣花针,卖了铁杵可以买到至少一根以上的绣花针吧?要是拿着大铁杵去换一根绣花针,恐怕会被人讥笑为捡个芝麻丢个西瓜。除非当时制作绣花针是独门绝技,绣花针在市场上是一针难求,抑或老媪身居山林与世隔绝,无以购买或交换。况且磨下来的铁屑还会污染河流,由于磨针导致石损,破坏周边生态环境。所以,何必抱着铁杵磨成绣花针的念想而苦苦磨呀磨到天荒地老,乃可谓一个绣花针磨成了,千万个绣花针磨丢了。既然铁杵磨成绣花针是可能性不大和不必要的事情,何不打破思维定势解放思想,在磨针以外做文章,把铁杵磨成绣花针的问题转化为铁杵变成绣花针的问题。由此,解决问题的道路就便捷了,卖了铁杵买绣花针和拿铁杵去换绣花针很明显都比磨成绣花针要简单易行、经济实惠和科学环保。一旦解放思想,也很容易对磨针进行技术创新,先把铁杵锯断成绣花针的针胚再磨,这样不仅可以省时省力,而且可以磨成多个绣花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资源。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绣花针的成本低和质量高等好处。一句话,自己动手去磨绝不如去买和去换。正如习近平同志深刻地指出,“进一步解放思想,核心在于转变观念、更新思路,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应对、解决前进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刍议铁杵磨成绣花针的故事一样,我们可以新解孔融让梨、井底之蛙和叶公好龙等许多故事,这符合古人倡导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想,也体现了古为今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更是培养青年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要求。这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传统文化更好地作用于现实的必由之路。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一天他看到一位老奶奶在河边准备把一根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大笑:这得磨到什么时候呀!老奶奶说:一天不行,我就磨两天,两天不行就磨三天,只要坚持,总会成功的。李白听了很惭愧,从此开始认真学习。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不学习,将来就会像那个老奶奶一样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