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体育不好——出“废品”》笔记和林三中杨所俊看完这篇报道,我心情很沉重,感想很多;一、我们的情况确实是这样:学生在学校上完正课(语文、数学、英语),接着就是这个班、那个班给孩子补习,晚上还有许多作业去做,不但学生累,父母也很辛苦,相对锻炼的时间都比过去少了。有时在操场升国旗、奏国歌的不长时间,操场上竟有的同学坚持不住,晕倒。戴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到了大学,有的学生经不起一点挫折,一看没希望就绝望,甚至寻短见,这种事件时有发生。实际上这样做,德育也受到影响,有的领导提出,希望教育部门能够把高考的制度进行有效的改革,如果改革的不够,这种现象还要继续延续,因为全中国都要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走。但是面对这些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能干什么,有些负责任的教师就在体育课上认真上,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但是体育课时远远不够的。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学生也不喜欢体育课,特别是女生,所以老师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这样下来,一节课也没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运动,更不用说运动量。二、还有那么多人关注学校体育,这是对我们一线体育教师的一种鼓励。北京海内外体育界人士联谊会的一些领导开会,商讨如何今年进一步的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大家的体质,大家献计献策。开会的这些老同志都已经从一线退了下来,但是对大家的身体健康格外的关心,大家一致认为现在的生活条件比过去好,锻炼的条件也比过去好,可是身体素质为什么有些下降了呢?从这些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学校体育,虽然要提到行动上重视、参与学校体育还是比较难,但起码可以看出,人们都在说。三、为什么现在的人比我们老革命同志对身体的重视还差呢?早在1913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大学读书后,曾经写过《体育研究专著》,提出:“德智皆寄于体”的主张。倡导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意志。他本人和他的朋友们,更是身体力行,坚持冷水浴、游泳、露宿等体育活动。可是,那时学校中的许多学生普遍不重视体育,加之营养缺乏,课程又重,体质很差。医疗条件又落后,在不长的时间里,第一师范学校竟相继因病死去了七名学生。在为死亡学生举行追悼会时,毛泽东写了一幅挽联:为何死了七位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这些语录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在行动中有多少人做到呢?真希望家长能放开小孩,让他们回到运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