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兴建和退役据说长城是唯一能够从月球上以视力可见的人工建筑物。曾经长城被视为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但从八十年代以后,就不停地有人把长城视为无用和自我封闭的证据。笔者在亲眼见过长城之后,也就这个问题来发表一些浅见,以供方家批判。一、长城兴建的时代性据地理和气候学家研究,在秦汉时期,我国北方的降雨大大多于今天,水草丰美,对畜牧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当时的北方游牧部落匈奴也极为强盛,号称“天之骄子”。秦时长期以大量兵力在北面部署,以防范匈奴的侵袭,大将蒙恬(传说就是此人发明毛笔)就曾经帅兵30万屯边。汉代时是匈奴的黄金时代,曾经在月氏人那里做人质的匈奴太子冒顿,在公元前177-175年率兵击破月氏,迫使月氏西迁。月氏人后来渡过阿姆河建立贵霜帝国。冒顿还曾经把汉高祖围困七天七夜,史称“白登之围”。明代开国时虽然把中原的蒙古势力清除,但在西北方向,瓦剌一度统一漠北,势力强大。瓦剌入侵时连御驾亲征的皇帝都当了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除宋代外,实际上在历史上,也只有这叁个朝代的边患最重,所以对修长城也格外热心。秦代长城还只是把原先的燕赵长城加以连接;而汉长城据称一直延伸到新疆的罗布泊地区;明代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今天的长城就是明代长城的遗迹。据史籍记载,古代游牧民族打仗极为残酷,胜利者往往杀掉失败部落的成年男性,掠取妇女儿童做奴隶,如果失败部落人口足够多的话,往往一些地区会鸡犬不留。成吉思汗的征服和杀戮之重,不过是按游牧民族的惯例行事而已。除了杀戮之外,游牧民族还常常掠取人口作为努力驱使在唐代唐太宗打破东突厥以后,以金帛向各部落交换被掠为奴隶的汉人,仅仅一年时间,就换回了8万多人。古代边患之重、对普通民众危害之烈由此可见一斑。长城正是在边患严重的时期,以农业为主的定居人民为了保证和平和安宁的生活而修建的。在古代技术落后时代进行如此巨大的工程,无疑是需要巨大毅力和恒心的。在外在方面,现实的安全隐患则是修筑长城重要的原动力。二、长城的作用从纯军事意义上讲,长城是非常成功的。因为长城能够把游牧民族的优势抵消,并大大发挥农业定居民族的优势,实现优势互换。长城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别马腿”,大大降低游牧民族骑兵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使游牧民族的机动、隐蔽、能随时动员、脱离战场迅速的优势被大大地抵消了;相反,汉人人口巨大,兵多将广财力雄厚,适合于进行持久战和阵地战;长城就具备这样一种功能,让战争按照汉人的优势方面来进行,而不是被游牧骑兵牵着鼻子走。而且长城并不需要进行全线设防,只需要防守一些重要的据点就可以很好地达到目的。由于长城的沿线都修筑了完备的烽火报警系统,防守的兵力也不需要足够与敌一决胜负的大量常备兵力,而只要能够坚守待援的力量就足够了。长城就是这样把难以防范的、可能随时发生的、规模不一、难以防范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掠夺行为,限制成只有一定规模以上、而且只有经过周密准备的才能进行,而且入侵行为一旦发生被发现、拦截的几率大大增加,而全师而退的机会大大减少。长城就是这样减少了自己方面的防御成本,同时达到增加了敌方的成本和风险,从而把防御成本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为保护内地民众的安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三、长城所体现的民族毅力和牺牲精神实际上长城也是勤劳和毅力的较量。从理论上讲,破坏长城比修筑来得容易。但是要在游牧民族中,募集到足够的人力来破坏长城,恐怕比汉人修筑长城困难得多。在攻防战术上,长城也很好体现了古代人们为了民族利益而自我牺牲精神。长城长达万里,即使以今天人口之多,也没有可能处处设防,同时处处设防在经济上也是不可能成立的。在古代就更加没有可能全线设防,所以长城只能是防守一些战略意义比较重大的孤立据点。在孤立防守的情况之下,一旦边关有警敌人强大,戍边将士必须做长期坚守待援甚至是牺牲的准备。在嘉峪关,笔者看到关城有叁个层次:卫墙、瓮城和内城;戍边将士就是这样随时准备在兵力悬殊、外援尚远的情况下,依托城墙进行逐次抵抗,给敌人以最大杀伤。以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敌人进行殊死较量,以鲜血和生命来捍卫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