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结构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从化市灌村中学李紫殿摘要:本文结合层次结构教学的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层次结构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中的具体实施,以及相应的实践体会。关键词:层次结构教学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强调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相应发展,教学过程“既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确立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思想,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内在的能动性,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层次结构教学是根据学生主体的素质发展水平的差异所决定的层次性以及认知客体的结构特点之间所确定的层次与结构之间的合乎逻辑的结合关系,运用这个关系设计比较简明的新型教学结构模式和活动程序,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有序性和递进性。层次结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通过目标导控,问题教学,先练后讲,碰壁点拨,反馈矫正,微格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想,培养能力,寓乐于学的目的。在生物课堂中应用层次结构教学旨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实践中我们将其课堂教学过程总结为:目标引入——自学反馈——启发诱导——实践练习——评价矫正——总结强化——发展创新。具体实施如下:一、目标引入:“引”就是“引题定标,启发激发”,教师根据新旧交替知识间的联系和学生实际水平,创设问题情景,制造悬念,形成认知冲突,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进入活动状态,愿意去看书,去思考,去探索。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靠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形式的趣味性和知识的严密性去设计和创新,抓住“新”、“奇”、“巧”、“美”四点。我的主要做法有:1、开门见山——直接揭示课题,提出明确具体的目标。即利用演示挂图、标本、模型、幻灯片、电影等各种直观形式形象地揭示矛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门见山”不等于“平淡无奇”,恰恰相反,“开门见山”的“山”正是教学的美景。如新授“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时,先让学生看细胞分裂过程的录像,然后展示细胞分裂各期的模型,并启发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使之对细胞分裂过程产生强烈的兴趣。2、创设问题情景,形成认知冲突——从教育心理学现象来看,教育问题情景是一种特殊的客观现实,最能制约和影响学生心理倾向,极大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排除障碍的动机,并决定其学习效果。创设问题情景,造成认知冲突就是提出问题,创设“愤与悱”的状态。“愤”就是“心求通而未得”,即想解决还没有找到恰当的解决办法;“悱”就是“口欲言而不解”,即想说又说不准确或说不恰当。教师根据教材特点,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恰当联系,设计适当的教育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下,从而在浓兴趣、强动机下阅读课文,探求新知。如在讲“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时,我先向学1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面颊上有酒窝与无酒窝是一对相对性状,决定有酒窝的基因(D)是显性基因,决定无酒窝的基因(d)是隐性基因。请问,一对无酒窝的夫妇能生育出有酒窝的子女吗?为什么?话音刚落,学生就已跃跃欲试了。3、动手实验操作式——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实验操作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途径,教师要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操作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动机,将抽象深奥的问题化为有机简明的操作,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在进行“种子的萌发”教学时,可以课前几天要求学生在家完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去探究其中原因。二、自学反馈:该过程是学生自主解疑、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获得结论的过程。其形式包括个体、结伴、小组、集体交流、成果展示等。其过程一般包括五个环节:根据问题作出假设;根据假设制定方案;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克服自己的表现欲,只起穿插点拨作用,以防止学生对教师...